虽然到目前为止,谢迁仍然不知道太子是如何过了九城城门这一关,又是如何在没有路引和官凭的情况下一路南下,他免不了暗自怀疑,背后有人在暗中帮助太子,而且这个人能量极大。
由始至终,谢迁都未将刘瑾和太子南下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在他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一个皇帝的家奴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拐带太子出京。
当然,谢迁还有个揣测,那就是太子自己隐瞒了身份,暗中花银子找人帮忙,办理了一套假路引。
毕竟太子跟着沈溪学了几年,对于市井之事知道的不少,再加上随着年长,自小营养充足的朱厚照身高体壮,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乍一看起来已与一般大人无异,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很大。
“太子自行南下,这一路上必然有诸多艰难险阻,若有个三长两短,我如何跟陛下、皇后交待?我之前倒是上了几封奏折,劝陛下放宽心,找太子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但现在却没有一点儿头绪,我该如何跟陛下奏报此事?”
谢迁左右为难。
他基本上已经确定朱厚照是到湖广投奔沈溪去了,但他又不敢把事情的真相告诉皇帝,更不敢把这件事张扬开来。
现在谢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人去追赶朱厚照,但因为对朱厚照行事手法以及行为习惯完全不了解,只能猜想太子大致走运河一线。
谢迁手上只有东厂和锦衣卫的人马,如果调动京师各卫所以及巡检司的兵马铺开大网、大张旗鼓寻找朱厚照,事情必然会被朝臣知晓,除了辜负皇帝的信任,让朝臣们对太子的胡闹加深印象外,还会无意中增添太子南下这一路的凶险。
无奈之下,谢迁只能尽量编瞎话骗皇帝。
反正很多情况都出自谢迁的主观臆断,完全做不得准,因此谢迁在给弘治皇帝的密函中,并未提出太子可能前往湖广去与沈溪会合,而是提出太子可能看的书多了阅历渐涨,想要游历大明的大好河山,如今已经往中都以及故都去了。
这意思就是,太子或许是想去凤阳见见太祖的老家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到南京城去逛一逛夫子庙秦淮河。
谢迁把密折送上去,便安心留在通州等候消息。
如果皇帝委派他继续找寻,他就果断南下追赶太子,若是皇帝派遣别人,那他就先回京城等休息好再做下一步的打算。
结果过了不到一个晚上,皇帝的密函便到来了。
因为朱祐樘怕消息泄露出去,所以在密旨中对谢迁有所交待,让谢迁果断担负起找寻太子的重任,一路南下。
至于给谢迁的身份,并非是什么找寻太子的使节,名义上,皇帝以谢迁为钦差前往江南等地公干,予王命旗牌可行生杀予夺大权,同时可征调地方守备、卫所、巡检司等部兵马,归其所用。
如此一来,谢迁等于是领了钦差的身份到江南去寻找朱厚照,可能几个月都别想回京城。
谢迁接到圣旨,心中多有无奈:“小老儿已过知天命之年,竟也落得辗转南北的地步,这些年在京师中小日子过得太过休闲,这几日下来便觉得力不从心,若南下未能找到太子,小老儿如何回去见圣上?”
在谢迁看来,如今自己担负的是一个不成功便成仁的苦差事,要么找到太子带回宫,还得遮遮掩掩不让皇帝知道太子南下的目的,同时不让朝臣知晓太子出过宫门;要么就失败,自己一辈子在外找寻,当个不在京城办差的阁老。
谢迁想想就觉得事情太过荒唐,但又一想大明王朝因太子失踪而带来的政治隐患,他便感觉一阵心头发麻。
朱祐樘就一根独苗苗,先不论太子出事,就说皇帝若因病重而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突然宾天,谁人来继承皇位?
谢迁打从心底里发怵,当下只能收拾心情,尽快动身南下,他身边所带之人,只有朱祐樘差遣给他的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员,以及一部分侍卫上直军的宫廷侍卫,人手有限。在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谢迁只能提前给沈溪写信,隐晦提到太子失踪之事。
如今谢迁寄希望于自己预料的没错,太子的确是去了湖广,而且能平安抵达,这样沈溪便可以在太子抵达后直接派人护送太子北上回京城即可。
至于自己的安危,还有回去后怎么向弘治皇帝交差,谢迁已经不在乎了,现在只要太子能平安回去,就算他扑了个空,回去后被皇帝罢官免职也没什么。
……
……
且说沈溪这边,暂且还不知太子失踪的事情。
如果被沈溪知晓,他一定能猜到太子出京是要到湖广来,而且能猜到帮助朱厚照的人必然是太监刘瑾。
沈溪在履任湖广、江赣总督后,虽然也在留意京城的事情,但奈何从京城到湖广路途遥远,很多消息都严重滞后,对于京城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甚了解。
现在沈溪在意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文官集团内部争斗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朱祐樘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