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和,喜从何来?”
眼下正是多方军情吃紧之际,刘备实在没有兴致和简雍说笑,径直问道。
“贺喜明公,谍子来报,王气出现于成都城外东北山上,经久不绝,临近士民皆围观惊叹,其中有老者言称有近二十年没有见过此等祥瑞了!”
时下谶纬之风盛行,上至权贵,下至黎庶,不乏迷信此道之人。哪怕此刻蜀地正值两军鏖战的时期,这种天降祥瑞的异象还是吸引了刘璋、刘备两方的耳目眼线。
“王气?”
刘备低头念叨着。
简雍见状,迫不及待解释道:
“传言光和年间,益州分野常有天子之气出现,故刘焉求外出为益州牧,欲应此天象。奈何此后益州历经刘焉、刘璋父子在位多年,天子之气却迟迟未再现。今刘璋坐困孤城,明公即将兵临城下,而王气乃现,可不正是印证了明公乃是天命所钟之人,将得蜀地,成就王霸之业,此乃大喜之事啊!”
刘备对所谓的天子之气将信将疑,但看到简雍兴奋的神色,他的情绪也有所被感染,心中一动,想到了鼓舞军心之策,连忙伸手招呼简雍近前,在简雍耳边秘授一番后,作为的心腹简雍神领意造,当即面带喜色,领命告退,匆匆离帐而去。
听着简雍离去的脚步,刘备起身来到帐中的火炉前,看着炉中的炭火,想到简雍刚刚神乎其神的那些话语,内心波澜骤生。
“汉室将倾,天下板荡,想我刘备戎马半生,辗转南北,为的就是要兴复汉室,奈何命途多舛,苦无立足之地,今成都在望,王气乃现,莫非天命所钟,真的要应在我刘备身上么!”
···
建安十一年,四月。
开春之后,如军中有心之人传播开来的刘备乃天命所钟之人消息一样,冥冥之中刘备军似乎真的得到上天眷顾,几个月来,接连好讯不断。
先是进入巴西郡的张飞成功与巴西太守庞羲达成联盟,后是关羽率军攻入巴郡,斩杀巴郡太守严颜,巴东守将李异投降,通往荆州的水路顺利打通,蜀地其余郡县受到刘备兵锋的震慑,虽未望风来投,但也开始首鼠两端,坐守不出,观望州府成都最终花落谁家。
而攻下葭萌关的西凉军在甘陵的率领下,倒是也尝试着向梓潼方向的防线发动了几次进攻,但率部增援的卓膺、辅匡在大剑山据险而守,西凉军吃到强攻不下的苦头后,逐渐有转向突破巴西郡的迹象,刘备军背后遭袭的危险性暂时解除了。
当然,最振奋人心的,莫过于刚刚攻破雒城,生擒刘璋之子刘循了。
雒城城楼上,大获全胜的刘备威严高坐,身边是满脸喜色的文武诸人,生擒刘循的军中将领魏延抬头挺胸,大步流星来到城楼内,指着随后一名被他麾下军卒押解来的蜀军将领,骄傲地昂起头颅环视众人,继而看向刘备,难抑喜色,高声地向众人宣告自己耀眼的战绩。
“明公,此人就是刘循。”
“善!文长所部先登陷城,生擒敌将,此仗当记首功。”
刘备丝毫不在意魏延的得意忘形,颔首笑道。
“多谢明公。”
喜形于色的魏延头仰得更高了。
刘备转眼看向此刻被军卒压倒跪下,垂头不语的蜀将刘循,沉声说道:
“刘循,抬起头来!”
刘循闻声身躯一抖,过了片刻,才缓缓抬起了头颅。
映入刘备眼中的,是一张满是血污、憔悴消瘦的脸,布满血丝眼睛里夹杂着惶恐、不甘、哀伤、愤怒各种情绪。
“汝貌颇肖刘季玉。”
看到这张与刘璋有几分神似的脸,刘备呵然,旋即又反言笑道:
“不,汝不肖汝父,汝强项,比汝父强多了。”
见刘循默然不语,刘备继续问道:
“之前孤为避免城内生灵涂炭,几次三番遣使劝降,你都置之不理,执意顽抗到底,眼下你城破被擒,可还有话说?”
“循,,,但求速死。。”
刘循双唇颤动,低声说道。
刘备顿时哈哈大笑。
“不,孤不杀你。”
自忖必死的刘循闻言,惊喜地睁大眼睛看向刘备,随即意识到这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他连忙又低下了头。
这近半年的困守和煎熬已经耗尽了他最初的勇气,原本在他心里,能够落得速死免受折磨的结局已是万幸,却不料听刘备刚刚的话,竟是要饶他一命,死里逃生的巨大喜悦一时让刘循大脑眩晕起来。
刘备目光炯炯,注视着刘循,似乎已经看穿他的内心波动,他挥了挥手,下令道:
“将他带下去吧。”
“诺。”
魏延瓮声领命,亲自带着军卒将刘循押下城楼。
“恭喜明公。”这边魏延押解刘循刚离开,简雍就抢先一步向刘备贺喜。
这一次刘备兴致颇高,哈哈一笑,指着简雍笑道。
“宪和,你又来了。”
“恭喜明公,攻克雒城,生擒刘循,不日就可兵临成都,刘璋闻讯,定会惊慌失措,到时再以今日厚待刘循一事为诱,刘璋胆薄无勇之人,生不出抵抗之心,必然献城归降,我军可不战而下成都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