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波粒二象性,简单来说,光子在传播的时候,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同时具备两种特性。
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之争从十七世纪初笛卡儿提出的两点假说开始,至二十世纪初以光的波粒二象性告终,前后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时间。牛顿、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多位着名的科学家成为这一论战双方的主辩手,正是他们的努力揭开了遮盖在“光的本质”外面那层扑朔迷离的面纱。
科学家们借助试验捕获了光的粒子与波同时存在的场景,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光子一子被认为是最小的粒子,但是,经过人工智脑的推演,还有一种粒子比光子还要小,我们将它命名为‘灵粒子,比暗物质,暗能量更细小的颗粒,它存在一种‘绕轮波’,意识的形成应该就是灵粒子形成的波场。”李逸看着众教授,再次介绍道。
说完,李逸点击了一下全息屏幕调出与意识相关的学术资料,全新屏幕中当即出现了‘灵粒子’运动推演模型。
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相似,这种灵粒子也存在波粒二象性效应,只不过,它的运动结构更加复杂,向太阳系一般,围绕着核心一个粒子核心运动,无数灵粒子,将核心包围,与无数波纹形成了一颗虚拟的白球。
众教授傻傻地看着灵粒子的动态模型,集体失语了。
喜欢我的黑科技图书馆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我的黑科技图书馆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