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缺了谁都一样运转,帝王将相、元帅总统也不例外,并且个人极强影响力依旧有限。只有极少数伟大的人物因为所思所想所做,能够长期甚至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比如东方的圣人。
比如西方有些哲学家。
再比如对建立新华夏立下丰功伟绩的开国身影……
所以沈哲的离去只被“自己人”关注,包括亲人、朋友、也许算下属的一帮人,还有误以为他遇到创作瓶颈的忠实读者,发出“期待沈大回归”的祝福。
他是作者,归根到底还要用作品说话。
沈哲曾经在作者群里看到一位青春文学作者抱怨说,他写作七八年,书迷已经完全换了一茬,最初狂热追书的那批读者,大多都已经离他而去。虽然现在他的作品依然畅销,但和书迷互动已经不是原来熟悉的感觉,使得创作时都少了一些激情。
书迷感动可能只需要一句话,离去或许连理由都不需要,没什么奇怪的。
沈哲体会并不深。
彼世不说,此生到现在他也不算公众人物,只能算公众人名。
粉丝好像更擅长识别偶像的脸孔,他那张脸曝光度渣渣,再说也暂时不在国内。
而如今这种情况更甚,华夏所有作者已经感受到书迷变得越来越少的现实,不是他们的创作水准下降的厉害,而是浩浩汤汤的信息潮流带来的变化。
华夏迅速进入娱乐时代。
一切好像发生在短短两三年间,世界开始变得陌生。
阅读的快乐渐渐被更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所取代,毕竟前者还需要读者二次加工,没有直接的眼球刺激更方便、震撼和不费力。
但无论怎样,内容终究还是要人来完成。
一者创作,二者根据原有的东西进行再创作,即改编。
后者显然要容易得多。
正如沈哲和钟离开玩笑,说未来更美好,不需要担心。
一扇门半掩,另一扇门会打开。
对于大部分华夏作者来说,这扇门已经打开。
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网站……纷纷把目光瞄准了改编源,那些文学作品。
网络上的内容也不可能凭空而来。
沈哲彼时曾经听过一则笑谈,说网速太快会不会让人来不及操作,说明这个东西没彻底推广之前,人们还有许多误解,更加谈不上未雨绸缪,即使很多人已经离不开它了。
文联、出版界、作者还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有些措手不及。
低估了信息爆炸的威力。
一时间,文艺界冒出成堆的乱象。
各级文联大会、小会不停,研究电子阅读进驻网站的方式、改编潮的版税指导标准问题等等,然后汇总到燕京文联总部形成决议;记者们瞪大审视的目光,这群奇怪的矛盾生物,眼神瞄准任何可能出现不公的地方,顺便脑补一些“小道消息”,博人眼球,赚点零花钱;民众只需要做一个纯粹的旁观者,愉悦自己就够了;作者们却忐忑不安,不是人人都有瞬间看穿未来的本事,相对弱势的他们宛如等待审判的罪犯……
最忙的是某些文艺界资本的代表。
当媒体和民众把注意力纷纷投向两大巨头stv、htv时,意外的发现他们没什么大动作。
最让人吃惊的消息反而从其它地方先曝了出来。
……
远离熟悉的家乡,国外生活的确不是很方便。
上网就有不小的麻烦,还好沈哲的主要工作是“陪读”,顺道在林语菡课余一起饱览地球风光。
其它时间依旧进行大量的
公司时不时发来一些业内消息,基本上能让他了解国内文学圈这两年发生的大小事情。所谓电子阅读,只是把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和彼世的网络文学天壤之别,应该还没有阅读娱乐化的苗头;改编潮最大的影响除了终端读者外,应该会把作者收入再次推向两极化,富者愈富……他的卡上数字不停往上翻,作为受益者,当然没什么意见,反而有花钱的苦恼。
沈哲也时常觉得自己矫情,那些身家动不动百亿计的豪富,日子是怎么过的?
一天吃八顿?
睡觉一夜换五个房间?
拉完屎用高科技处理的金纸擦?这个是真的,新闻上看到过。
沈哲无论如何理解不了。
所以同活不同命,有时候不服不行。
就像彼世的沈哲比这辈子努力的多,结果却正好相反。
对于沈哲经常莫名其妙感慨,林语菡早就见怪不怪,两人正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薰衣草之乡看景,收到由公司代理的几部作品版权售出的消息,价格让沈哲都有些吃惊。
沈哲不是爱炫耀的人,再次在林语菡面前炫耀一番。
情不自禁、得意、跟着我有饭吃……
“小人得志!”
林语菡又好气又好笑。
沈哲被骂,一脸无所谓,在林语菡面前颇有厚黑倾向。
随后又在脑海里感悟三分钟,旋即想起某部小说中某段被人衍生的情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