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夏,鼠人结束学习生活,直接回乡当农民。鼠人记得从小时候时起,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就常挂在嘴边,也常自思,伯伯者,大大也,是对同辈中排行年长的男性的称谓吧。可为什么农民称伯伯,工人称叔叔呢,自然有农民土生土长,深深根植华夏这片沃土,早于工人出生之缘由。
然而,实际上,准入当农民伯伯很容易,很简单。鼠人原先户口就在家,回家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顺理成章。没有填过任何表格,未经面试,也不像后来求学、入职许多行业要进行体检,或经过什么技术培训。所以,后来他感到,360行,就是种田当农民最简单,乃至最后这段经历,在履历表上没有任何体现,拿不出这段“经历的书面记录”,如有需要,只能让生产队、大队打证明。
鼠人当农民就在自己的老家乡,知根知底,什么都熟悉。靖江是濒临长江的江北小县,南面隔江与江阴相对。县域内地势北高南低,以老横港为界,分“老岸”与“沙上”。“老岸”,顾名思义,就是最初长江的老江岸;“沙上”,意思也好理解,就是后来长江北岸沙滩围起来的一片田地。
这里,不妨说一说靖江的发展历史和命名来历,还与鼠人现在的生活地很有联系呢!
靖江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县,至今已有549年的历史。东汉末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为什么叫“马驮沙”而不叫别的名称?这个谜底,直到建县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1524年)才被揭开。
这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以看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这说明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这一发现,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它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而且开始有了人烟;第二,弄清了这块土地为什么叫做“马驮沙”。原来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
宋代,“马驮沙”曾改名为“阴沙”,元代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面貌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它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更主要的是,这里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隔一长江,维护治安有诸多不便。因为以上原因,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便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他提出的建县理由是,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扞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新建的县叫什么名字呢?因为它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
喜欢鼠年说鼠人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鼠年说鼠人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