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很多原始股东会大量地分走这次紫微星IPO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果实,可紫微星自身仍会有极大的收益,融资规模不会低于100亿美元。
这么多钱来了,怎么花?
资本市场是造富神话,现在国内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可是在未来十年里,这样的造福神话一次次地出现,就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很多公司靠着资本市场赚来的钱,是他们公司原本几十年几百年都赚不到的。
这么多钱砸下来,难免不让人动心。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流程需要走。
总不能像韩国SK集团的会长崔泰源那么荒唐,直接把公司的钱挪到个人账户上去了,很难想象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错误,会发生在这样的财阀家主身上。
国内的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分红。
上市之前,紧急分红。
把账上的钱都分下去。
上市了,融资了,公司账面上又有钱了……有钱之后,可以接着分红。至于业务扩张、产品开发所需要的经费,可以去发债、贷款筹钱。
更有甚者,有的公司是去发高息债、借高利贷,拿到钱之后,给股东分红。最终就导致股东们都富得流油,公司债务累累。
不过,这样的操作并不违规。
是从美国学来的。
分红,是拉升公司股价的有效办法。
没钱分红了怎么办?那就只能是借钱来给股东们分红了。反正只要分红,股票就有吸引力,股价就可以大涨。
美国的很多上市公司也这么搞,比如大名鼎鼎的星巴克。
在很多新兴的咖啡品牌杀出来,以及星巴克的社交属性越来越低不受年轻人认可的时候,星巴克的股价就开始大跌了。为了挽救星巴克的股价,星巴克采取的就是这种公司发债借钱,然后给股东分红的方法来提高股价。
股东嘛,都是为了赚钱。
分钱越多,就越高兴。
最后的结果就是星巴克的债务越来越多,眼看着就资不抵债了,股价却也越来越高……要说有风险,肯定是有,这样的资本运作就是在踩钢丝。不过,很多世界级巨头都是靠着这样的策略发展起来的。
拉升股价,不仅仅是资本收益。
还有品牌的展现、营销价值、人才竞争的优势,还有对竞争对手的威胁,有信誉评级的提高……信誉提高了,就可以有更多的发债空间了。
只要股价不断上涨,信誉越来越高,发债能力越来越强,就完全可以把这套模式给做起来,直到获得最终的成功。
紫微星肯定不能这么搞。
这是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可以分红,但规模往往都比较小。科技公司一般看重的都是成长性,并不那么重视分红。科技公司有钱了,应该是去研发新的技术,扩展新的科技产业,为全人类做贡献的。否则凭什么科技股的市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企业?
眼看着紫微星要上市了,有钱了……技术委员会那边就提交了一份紫微星接下来需要重金投入研发的十大科研方向的名单。
很花钱。
聂才俊把名单给带过来了,忧心忡忡地说:“这里的每一个方向,可能都需要十几二十年,花掉几十上百亿的研发经费。”
“看看。”
周不器接过了名单,这才“哦”了一声。这名单沈向阳给他看过,不过当时是以紫微星国际的科研名义。
一,研究让计算机和服务器省电的算法和理论。
现在紫微云有着遍布全世界的上百万台服务器,每年的电费开销就要20亿美元。数据中心和服务器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需要找出更省电的方法。
比较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把数据中心放在海底或者湖底,靠着自然水来降温。或者放在北极,或者西北风比较大的地方。
可这不是长久之道。
那种极寒极冷极湿的地方对机器的损伤也会很大,最好还是要从“计算”上下手,改变计算机的计算逻辑或者结构逻辑,让“计算”更省电,省电了,放热就少了。
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毫无疑问,这是紫微星当前最核心最有力量的一个科研方向。
三,数据管理。
紫微星今年获得的数据量,可以超过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数据总量;明年获得的数据量,同样会超过今年之前的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数据量。
紫微星要记录和占有这些数据,还必须能够访问这些数据并根据用户需求来分配正确的信息,这就跟人工智能一样,是个需要不断投入、不断研发、不断跟进去解决越来越大数据的能力。
四,数据挖掘。
数据量越来越大,从越来越庞大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也是需要不断投入不断研发的一个领域。
五,分布式系统和并行计算。
规模越大,技术需求越难。
紫微云有成千上万台服务器,不断地开启和关闭,让一个流程在多台服务器上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