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许鑫也在乔迪的口中了解了许许多多的关于这部《环太平洋》的幕后工作。
按照乔迪的说法,他们的公司里,有超过110名工作人员加入到了这个剧组。而整个环太平洋里面,所有的道具、模型、设计等等,加在一起的费用,超过了两千五百万。当然了,这是他通过这些道具推测的。
如果加上员工工资,设计费用,以及老板的盈利。
光是道具这一项的费用,大约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万不等。
注意,这只是道具一项。
乔迪不提,但许鑫自己清楚。
施工方、场地、调度、以及剧组其他人员的吃喝拉撒也是要钱的。
他按照天朝的标准大约的估算了一下。
觉得……不算演员片酬的前提下,整个剧组的拍摄成本,应该在七千万到八千万美金之间。就是不知道这些配角是不是很有名气,如果是非常有名的话……那么再加个一两千万……总预算大约是在一个亿左右。
一个亿的拍摄,八千万到一个亿的后期。
还不算宣发。
如果按照投资百分之50的宣发原则,那么……最终的投资可能在2.8到3个亿左右……
而北美这边的投资与回报比来算,至少要9个亿,才能回本。
全球票房9亿美元……
想到这,许鑫的心脏没来由的有些突突。
这压力……
不小啊。
虽然他不清楚吉尔莫·托罗……或者说这些在好莱坞里活跃的导演,在面对这种投资压力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可对于他这个外人而言,他扪心自问,如果说自己成为了一部投资十几个亿的电影导演,并且在开拍之前,他就知道……如果想让自己拍的电影不赔钱,那么自己必须要达到70个亿的票房……
他心口就有些堵。
不自觉的就在思考一件事……
他们拍这种大投资的电影,真的赚钱么?
虽然他也知道好莱坞向来都是大投资大回报……可作为从业者,他天然就有种直觉。如今这片看似欣欣向荣的好莱坞……有点太……繁花似锦了。
繁花似锦到让他觉得有种不真实的既视感。
说到底,这种“繁花似锦”本身,应该也是一种内卷吧?
那么……
陡然之间,许鑫心头冒出了一个想法:
“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好莱坞模式,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危机?”
这个想法刚刚诞生,就立刻被一股荒诞所取代。
拜托。
这可是好莱坞。
巨大危机?
怎么可能……
可……万一可能呢?
这不就跟军备竞赛一样么?
无休止的拉高预算,然后把盈利点转嫁给消费者。
后者是消费者,投资最终要靠他们来收回,这点肯定没什么毛病。可问题是……如果在添加到市场因素方面的诸多考量,好莱坞这种大投资、大收入的模式……一旦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那么……
穷兵黩武的后果是什么?
还用问?
内爆啊。
可能还不等到消费者买单,行业内自己就爆了。
而这个结局不就是……好莱坞的衰弱?
这个想法诞生后,他心里立刻被更荒诞的无语所取代。
现在的天朝电影工业体系只能说是出于萌芽,他担心好莱坞干啥?
人家在怎么衰弱,至少曾经辉煌过。可华语电影连工业体系的辉煌都没有,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可是……
他想了想,还是拿出了手机,在备忘录上写下了一行字:
【论好莱坞因投资巨大而产生“内爆”的可能性及未来判断】
而写完这个题目后,他看了看自己备注为“论文题材”里,上面的那两行字。
1.【从演员从业者增多,判断未来行业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及可能】
2.【以如《失恋33天》、《宿醉》等小成本电影,论市场发展及“标准化”前景可能性】
算上这第个论文题目,他手里现如今一共有了3个论文题目。
今年是他研究生生涯的第二年了。
说来还挺对不住于老师的。
他这二年就没怎么去过学校里。
就算是论文的一些想法,也多是个于老师在电话里沟通,把自己的大概题纲给对方发过去看看……
他这也算是逃课专家了。
但并不是说他这两年一直在摸鱼。
实际上,家里书房里,关于前面两篇论文的资料,已经摆满了书架里的两列。
而该有的论文题纲、大纲、甚至是文献出处,他都已经整理完毕了。
只是一直没动笔而已。
而今年研究生开学之后,于老师还特意给他打了个电话。
问他要不要申请直博。
他要是想直博,那于老师就去和学校申请名额,几乎是百分之百过的。
但这次许鑫没和保研一样,答应的那么痛快。
而是对于老师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我这两篇论文,要是写好了,能用来考博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