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老先生捧着这名学生的卷子,如获至宝似得捧给吴兴邦去看。
吴兴邦看完后,却没有邱腾那么兴奋。
在他看来,像邱腾手里的这种考卷,每一科乡试、会试都能遇见不少。
无非是谈些大道理,讲些大空话,于事无补,于国无益,这样的考生,到最后顶天也就是邱腾一般,是个寻章摘句的老儒罢了。
吴兴邦之前听说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年乡试,考官在卷子上出了一道题。
题目是:“《O》!”
没错,题目就是一个圈。
按道理讲八股文考题不得从四书五经里出吗?
这一个圆圈算怎么回事?
嘿,还真别说,这个考题还真是出自《四书》。
因为历朝历代的书都是没有断句的。
所以为了标识每一段话的区分,便在每一段话开始之前,在前面画一个圈圈。
搁后世,就好像高考作文题,考的题目是一个逗号,滑天下之大稽。
但那年乡试有两个人水平特别高。
一个圈能写出什么东西?
这玩意就是个标点符号而已,能总结出什么高大上的圣人之言出来?
嗨,人家两位水平就是高,脑洞还特别大,真就总结出来了。
第一个人破题叫:“圣人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意思是,孔子这样的圣人在说话之前,是有天人感应的,他还没说话,天象就已经出来了,那么天象是什么呢?
就是那一个圈。
这个角度极其刁钻,首先儒家确实有天人感应之说,君王的一举一动,圣人的吃饭拉屎,都会引动天象,有征兆出来,这个考生破题,首先符合儒家的李坤。
其次,从排版来看,每一段话前面都有一个圈,确实是圣人还没说话,就已经先有了一个圈出来。
他把这个圈当成天象,联系到儒家的天人感应,最后讲出一个高大上的道理。
虽然牵强附会,但破题的角度极其刁钻。
第二个人跟他的思路则完全不一样,他又讲了另外一个破题方法。
“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什么意思?
社会人讲话都很圆滑,没有棱角,只有圣人出来教化之后,人们心中才有原则。
这个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呢?
因为儒家讲究君子外圆内方,意思是,我外在处事有点圆滑,讲究一些技巧,但是我内定的原则要像正方形一样,不能变化,不能动摇。
话说回来,首先,这个故事肯定是以讹传讹或者甚至是杜撰的。
因为乡试不可能出这种考题来。
县试、府试还差不多。
乡试的卷子是要交礼部存档的,哪个主考敢出这种题目,还不当场被皇帝把脑袋给拧了?
但为什么吴兴邦看到这个试卷后,会想到这个故事呢?
因为,在吴兴邦看来,这个考生完美的融合了以上两个考生的【优点】。
读书很精,而且十分圆滑。
这从他故意引用“九赋”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了。
吴兴邦这个人,虽然自己很圆滑,从不轻易跟人红脸什么的。
但一个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
同理,他越是自己圆滑,就越不想别人跟他一样圆滑,同质化严重嘛!
不过同为主考的邱腾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不然就不是吴兴邦的。
他微笑点头道:“邱学士慧眼识珠,此生文章果然可以取得!”
说完,他取来案上的青笔,在邱腾的那个【中】字上面又写了个更大的【中】字。
有了这两个中,再看该生的其它六篇文章,只要不是太差,一般都会给个进士当当的。
当然,二三场也得过得去方才能入选。
邱腾满心欢喜地将卷子放在首艺取中的位置,便又想下去转悠,想着再找点事情做做。
谁知这时,吴兴邦笑道:“邱学士,你也一把年纪了,且不须这帮劳累,宽坐宽坐,有什么好卷子,房官自会呈送上来给你我过目的。”
邱腾哪里是什么闲得住的性子,他对吴兴邦道:“吴阁老,我再下去转转,这些人看卷子,我不放心。”
吴兴邦闻言,只有苦笑随他,等邱腾走后,便又拿起书看了起来。
其实相比于平日里的操劳,在试院时,是他难得有的清闲日子,他早就打定主意乘机休息阵子了。
至于什么搜检遗卷,在他看来,运气本身就是成功的一大关键。
没有运气,黜落了也就罢了,天人感应嘛!
邱腾自下去之后,左看右看,却始终没有一份像之前那个士子水平相当的文章。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个房官将一份卷子只是看了两眼便扔到案旁中下的篮子中了。
这里说的“只看了两眼”那是真的只看了两眼,邱腾眉头一皱,心中顿时不悦。
他也是科举一步步走过来了,当然知道这些士子们酷暑寒冬,苦读不辍,就是为了这最后的会试。
可这房官竟然拿士子的寒窗苦读视同儿戏,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