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战争时代,两个士兵的攻击交换,也就是双方接触后的攻击行为,往往只在一瞬之间。
因为冷兵器的杀敌手段,往往只有一击。
双方交手后,在后排友军的簇拥之下,能够有效攻击敌人的时间和机会,只有那么一瞬,只有简单的一招。
一招过后,即分胜负,也决生死!
这就是为什么脱胎于数千年历史的战阵厮杀之中的华夏传武,是武术不是舞术,是杀人技不是表演技的原因。
所以战阵之上,双方士兵的交手,都是攻击交换,除非时机和空间巧合,很难做到攻防交换。
在冷兵器时代,当五十名战士冲击八百人的军阵时,一般很难取得什么有效的战果,因为人数的巨大差距,每个战士攻击交换之下,根据每次交换百分之五十的击杀概率,人数少的一方将很快死伤殆尽。
但是,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五十名骑兵,从高地积蓄势能,突袭冲击八百人的步兵军阵时,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
骑兵们居高临下,借助坐骑的速度和高度,在挥舞兵器的那一瞬间,积蓄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可以轻易将一个步兵撕成碎片。
除非使用特制的兵器,排成具有针对性的阵型,否则被骑兵攻击的步兵,生还概率极小。
更何况,不同于将长兵器作为主力兵器的步兵方阵,除了远程攻击的弓弩之外,便于挥舞和砍杀的短兵器,是骑兵近战时的核心兵器。
刺死砍伤。
以突刺为代表动作的长兵器,追求的的是在攻击交换时,提高击杀的概率。
而以斩劈为代表动作的短兵器,追求的是最短时间内,完成多次攻击交换,或者说没有交换,只有攻击。
想象一下,一个挺着长枪的骑兵,一枪扎入了对方的身体,完成击杀,好的话还能串个葫芦。
可是,然后呢?
骑马疾驰之间,你那扎入敌人的长兵器,不说会不会折断的问题,就说你怎么拔出来?
拔不出来的话,只能脱手,紧接着下一次攻击交换到来……
所以,配置了长兵器的骑兵,挺枪刺击的机会往往只有第一次交换,之后的攻击就要靠身上的第二样兵器,基本上都是砸人的钝器或者砍杀为主的短兵器了。
当然了,能用钝器战斗的骑兵,都是猛将,至少是大力士,比如双锏无双的大唐秦琼,或者狼牙棒冲阵的蒙古怯薛军。
像影视剧中两个骑士挺着骑枪对冲刺击的场面,只是比武或者是单挑等特殊场合。
而且西方骑士的骑枪,在击中敌人后,会直接断裂,所以他们的骑士对决,真的只能是贵族间的游戏。
骑士对决的游戏,与罗马角斗场的游戏,一脉相承。
当然了,在马背上能够一直使用一杆长兵器的猛将不是没有,首先他们的武力造诣要远超常人,至少能够在骑马飞驰时把兵器拔出来,其次他们的兵器必然不是一般的家伙。
远的来说,汉唐时期制造周期以年计的长槊,近的来说,明清时期被称之为白蜡杆子的长枪。
这些猛将专用兵器有一个通用的特点,就是有弹性,有韧性,各种设计都是为了扎死一个敌人后,用特殊技巧可以拔出来接着攻击下一个敌人。
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开始,相对低廉的成本和易学的技巧,纯粹短兵器的骑兵开始越来越多的成为骑兵中的主力。
不是因为更加强大,蒙古精锐都是长短远程齐备的,纯粹短兵器的骑兵是大量的普通牧民以及各地被征服的仆从军。
大量装备短兵器,只是因为性价比高。
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弓箭和马刀,就成了游牧民族的代表性武器了。
成吉思汗时期征服天下,横钩长矛与多层披甲的精锐骑兵,早就在大明禁商与大清禁武之下,成为了历史的追忆。
回到当前轮回灵境的这次试炼任务,此时从小山丘上,随着珍妮下山冲阵的五十余名骑兵,基本都用的是短兵器。
纵马疾驰中,拔刀在手,横握于身侧,借着马匹带起的巨大势能,轻松划开刀前的敌人。
他们追求的不是每次交换都完成击杀。
他们只是不断地进行攻击,掠过,砍伤,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然后继续下一次攻击。
只有攻击,没有交换!
当珍妮的骑兵突袭,从侧面横着冲入了联军行进的队列之中时,德川少将军意识到,这一次非常不妙了。
本就因为连夜行军而疲惫不堪的所谓正规军们,此时正顶着头上灵偶弩手们的不间断射击,所以排列成相对松散的阵型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规避。
在明显骑术精湛的那个女骑士的带领下,手中基本以砍杀式短兵器为主的这一支突袭骑兵,从小山丘上蓄势冲来,在松散的正规军阵型中,凿穿而过!
敌人甚至都不需要挥舞,只要横刀掠过,就是一蓬鲜血绽放,一个正规军士兵倒在地上,生死未卜,丧失战斗力。
虽然骑在马上的绝大部分骑兵,看上去明显并不熟练,甚至可以说是生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