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感觉自己只要将这事完成,接下来自己的大明帝国这才真正意义上的有了发展根基,也无需再去操心那些草蛋之事,给自家大明帝国未来的发展安装上飞翔的翅膀。
后知后觉的刘浩,也是在朱棣寻找刘邦张良商议之后,这才得到了消息,也不得不心中对朱棣点个赞。
“皇帝不好坐也!”
刘浩只给了这么一句形容,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更是艰难,孤家寡人的味道可不容易;
若非刘邦和张良到来,朱棣连一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因为哪怕他和自家三个儿子商议,当天这个消息多半就要传到百官耳中,到了那时,所有的算计,多半真要成空了。
实际上,朱棣将这些事情拿来寻找刘邦和张良商议,何尝不是对刘邦和张良二人一种鞭策?
参与一国政事本就难得,更别提是指定一国未来国策也,这些对刘邦和张良二人未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大汉何尝不是一种实验?
他们更清楚,一旦朱棣将这份国策实行下去,大明帝国的未来将会如何。
不要以为刘邦和张良二人此时在帮着朱棣的大明帝国,未来他们建立的大汉帝国就和朱棣的大明帝国没有竞争,那又怎么可能?
都是骄傲之辈,刘邦未来又何尝愿意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落后于朱棣的大明帝国?
在刘邦看来,他将来是必须和朱元璋这个大明帝国的建立者竞争的;
可如今看来,哪怕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已经远超于他,这份沉甸甸的压力可不少,也同样让刘邦和张良二人心中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让自己建立的大汉帝国超越之。
他们二人也同样相信,有了这一次大明风华世界的实验,未来等他们建立大汉帝国之时,势必只会更好,因为该摸索的也都摸索了,心中的信心更加十足矣。
二月,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泉州港登录,可刚刚登录,就得到了天津卫建港的消息,这个消息让郑和欣喜万分,他感觉这是一个很大的信号,也是他这个大航海先行者最大的支持。
这使得郑和没有在泉州港停留多久,继续北上之后,他才发现整个大明帝国已经完全变了一个模样。
他郑和宝船,以往在大明帝国,在整个这方世界,都是绝对顶尖的船只,可现在,他发现越是往北行走,自己遇到的庞然大物越是变得频率越高。
郑和看到的自然是天津卫造船厂生产的千吨渔轮,作为行家,郑和更看重的还是航速,无需人力运行的动力系统,他还不知道,此时的天津卫已经为他准备了新的船只,就等着他返回之后测航了,而方向,自然是倭国所在。
对‘石见银山’,朱棣可是念念不忘久矣,纪纲早就给了朱棣准确信息,而借口更是现成的,大明帝国沿海苦这群倭寇久矣,如今正是立威之时。
而且,这一次远征的规模甚至超乎了刘浩的预计,有些杀鸡使用牛刀的感觉。
朱棣的打算,刘浩多少也能猜测出来,无非是以雷霆之势彻底解决倭寇这个隐患,腾出手来去征服更大的外海,此外,也有着一种练兵的心思隐含其内。
海战,朱棣在刘浩给予演示的诸多信息之中,自然也看到不少,可真正直观参与的,整个大明帝国几乎没有一个,以往的大明帝国,说是海军,还不如说是水军更适合一些。
但不得不说朱棣也同样是幸运的,他有着郑和这一个真正的航海达人,早就已经对大海的脾性十分了解,无非是耗费一点心思去熟悉罢了。
这些,就连刘邦和张良都十分眼红,这段时间里,他们可太清楚海军的培养不易,更清楚人才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那是需要无数时间真正在其中参与,再到熟悉,最后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海员。
他们二人不知道未来刘浩会让他们接手什么样的世界,但有一点,他们多少能够猜测得出来,那就是接手的世界,多半是混乱的时代,需要他们亲自下场收拾残局,而这样的时代,或许人才会爆发,但也一定需要不少时间才能恢复。
这也是他们对朱棣十分羡慕之处,你平定也就罢了,关键是什么人才都不缺,哪有这个道理?
只是刘邦和张良二人还不知因果纠缠的本质,他们今日耗费了大量心思帮助朱棣,哪怕出发点只是为了验证自己往日所学,但给朱棣、给大明帝国带来的却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份好处,未来朱棣也是需要偿还的,大明帝国也同样需要偿还。
只不过是这份偿还的时期很难确定而已,是不是雪中送炭很难定论罢了。
或许那一天,朱棣知晓了刘邦掌控的世界之后,也将郑和派遣到来为他们培训海军呢?
作为汉高祖刘邦,亲自出手帮扶朱棣的大明帝国,未来任何一个世界的大明帝国知晓了,这份人情也必须认了,也必须给与充分的尊重。
换言之,将来的大明帝国,很可能会和大汉帝国关系更加莫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