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不再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直到2003年后世人熟悉的国资委挂牌成立,这中间的9年,国有企业的人事和组织一直是由多个部门联合管理。
其中以zy企业工委为主。
而国家经贸委更是影响力大破天,其前身是计划经济时代与国家计委齐名的国家经委,负责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执行层面。
财政部就不用说了。
在眼下所处的90年代末,能让这三个部门共同发文的事情基本上只有一种,就是涉及到重大国有资产处置、国有企业组织变动或者人事任命。
国有资产处置这种事跟常浩南他们的关系太远,而能让三部委直接下文的人事任命至少也是大型企业一二把手这种水平,常浩南哪怕再逆天,也不可能22岁就扛起这种要职,所以只有可能涉及第二项,也就是企业组织变动。
展开信纸一看,果然如此。
《关于国家航空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征求意见的函》
常浩南先是一愣,然后顿时心下了然。
按照原来时间线上的情况,1999年的时候,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被一分为二,成为航空工业一集团和二集团,算算流程的话,那如今差不多确实到了征求意见的时候。
从结果上看,这次分家肯定是失败的。
就算把原来的总公司一分为二,大家也还是受到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大型央企,不仅实现不了预期中通过自由竞争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且还分散了本来就薄弱的力量。
航空产业作为重资产高技术行业,提高效率这种事根本不是靠一句自由竞争就能实现的。
自从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全世界航空制造业的趋势都是进行大规模整合,这个时候选择分家自然不是什么明智之选。
最终,在经过大约十年的折腾之后,2008年11月,一集团和二集团再次合并,重新成立了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回到了资源整合的道路上来。
所以这件事情,常浩南肯定是抱着反对意见的。
至于这个意见是不是真的有用,那就要看操作,当然还有一部分运气了。
他现在确实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还没膨胀到觉得自己随便说句话就能影响大方向的程度。
“内容有点长,你先坐下,慢慢看。”
杜义山示意常浩南先坐到沙发上,然后从抽屉里面拿出了一个常浩南熟悉的锡制茶罐开始泡茶——
自从知道自己藏宝贝茶叶的位置全学院都知道以后,唐院长就直接摆烂了。
后来,这个茶叶罐就到了杜义山的办公室里。
……
这封函件确实比常浩南想象的更长,以至于他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读完。
抬起头之后,他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个函……确定是发给我的?”
有这样的疑惑并不奇怪。
原本常浩南还觉得,自己如今作为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小有声望的年轻专家,并且跟科工委还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航空工业重组这么大的事情哪怕是走个过场,向自己征求一下意见也算是正常。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其中涉及到的部分远远不止于此。
简单来说,函件里面提到了三件事情。
一是刚刚常浩南就想到的,把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
二是之前怀国莫和丁高恒都跟常浩南说过的,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沪飞的大飞机产业园,用于承接从欧美转移过来的、华夏标准体系之外的航空制造业。
三是对整个民航产业进行重组。
在进入90年代后半叶之后,民航产业不讲道理的暴利时代结束,各大航空公司为了争抢客流竞相压价,然而在大量飞机和航材需要进口、管理水平也没有显着提升的情况下,西北航空等公司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情况,北疆航空和北方航空等情况稍好,但也是持续亏损,剩下的彩云航空和西南航空虽然经营情况不错,但规模实在太小,完全不值得维持一整套级别颇高的管理班子。
因此上面计划以国航、东航、南航为主体,将目前民航局直属的9家航空公司整合成三大航空集团,这样也便于和国外航司进行竞争。
实际上,这三件事情之间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由于常浩南在过去一年中有意或无意的努力,国内的民用航空产业没有进入上一世90年代末那样一地鸡毛的状态。
虽然目前拿得出手的型号也就是一个新舟60和一个运12,但是和欧洲签署适航互认协议,又跟欧洲在航空气象安全领域开展以我为主的合作,显然还是给上级打了一针有力的强心剂。
因此航空工业总公司分家的方案和原来的时间线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差别。
按照函件中的说法,一集团仍然保留目前总公司的情况不变,分出去一个二集团接手整个沪飞,以及镐京和冰城两大飞机制造集团的商用航空部门,那个独立于沪飞以外的大飞机产业园在建成之后也会归于二集团管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