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
朱永顺把脑袋愈发凑得近了一些:
“是要部署到一座岛上?”
“那可能需要对部分雷达元器件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他一边说,一边思考着在岛屿环境下部署高精密电子设备所需要的各项准备工作。
普通陆基雷达直接搬到海上虽然不是不能用,但性能和可靠性都会大打折扣——
除了刚刚说过的盐雾问题以外,像地基稳定性、供电能力、水汽对雷达波所造成的干扰……都需要纳入考虑当中。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表面上看着一样的装备,也要额外整一个单独的海军型号出来。
不过,还没等他想明白,就看到旁边的李建强摇了摇头:
“恐怕……不是岛上。”
朱永顺几乎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不是岛上,难道还能在……”
他本来想说,难道还能是在水上?
但话到一半,便戛然而止。
“真是在海面上啊?”
这时候李建强已经从旁边的电脑里调出来了浙省周边的海域图。
实际上,浙东外海的岛屿虽然数量不少,但要说能把雷达拉上去部署、并长期驻人的,也就那么令人耳熟能详的几个。
大多数只能说在海洋法理角度叫“岛”,但本质上就是块始终暴露在海面上的礁石。
至于常浩南标出的那个位置,周边更是一片汪洋。
连个礁盘都没有……
“确实没有任何标注出来的陆地。”
李建强摇摇头:
“而且,不仅那个坐标上没有,就连附近方圆几十上百公里内,也没有……”
一时间,两个人盯着面前电脑屏幕上的海图,有些没了主意。
虽然常浩南给出的只是个算例,他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但周边也没陆地,也就意味着调整完之后的结果大概率也还是在水面上。
“这么看来,我刚才提出的方案还是很难落实啊……”
朱永顺不免有些灰心。
然而李建强的反应却没有这么悲观:
“其实……要我说,把雷达部署在海上,也未见得就不可行……”
“……”
又是几秒钟的沉默。
朱永顺看了看屏幕,又看了看桌上的那份文件,脑子里也突然蹦出来了一个解决方案:
“您是说……让预警机前出,作为第二个发射机,和其它几个岸基雷达点位配合?”
但说完之后,自己马上也觉得不太妥当:
“但预警机的速度太快,运动平台要想和固定平台同步,技术上……”
“不不不……”
还没等他说完,李建强就赶紧摆了摆手:
“技术问题还是其次,关键是哪怕眼下这个情况不太可能擦枪走火,但在隐形飞机的威胁下随便派预警机前出,也还是有点太过于托大了……况且上级的计划是让那架刚刚服役的空警2000A作为兜底手段,利用L波段雷达防止对方真的突破防空圈,没给我们留下使用空间。”“所以我的意思是,可以考虑让海军的同志们出一出力……长兴那边造的两艘中华神盾不是已经基本完成测试,计划7月底之前就正式入列服役么?”
这已经完全是明示了。
以346雷达为核心的舰载区域防空系统,虽然有官方名称叫“海之星”,但因为和美军的宙斯盾系统对标,所以哪怕在军队内部,也有人更喜欢“中华神盾”这个绰号。
朱永顺也瞬间就理解了李建强的意思。
驱逐舰体量够大,本身又有防空能力,相比预警机受到的威胁较小。
而且,作为一艘船,它也可以像地面雷达那样,在相对长的时间里被部署在某个特定位置附近,无需像预警机那样还得抓时间窗口。
这对于需要发挥以逸待劳优势的防守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利好。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
朱永顺强压住心头的兴奋劲,提出了摆在面前的困难:
“水面舰艇平台虽然相对稳定,但总归不是完全固定的部署模式,而且346雷达和我们手头的型号在很多技术细节上也不一致,要想让二者之间实现收发配合,那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啊……”
双基地雷达,尤其是部署在不同平台上、使用不同类型硬件的双基地雷达,首先需要解决发射和接收两端之间在时间、空间和相位上的同步问题。
也是该技术投入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阻碍之一。
但李建强这会儿却表现的非常乐观:
“346雷达是一个共享后端控制系统的四面阵,属于360°全向探测,从一开始就不需要考虑空间同步问题……”
他说着扯过来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个简易的示意图:
“至于时间同步……地面和水面之间,肯定不能直接用线缆把发射机的射频编码和频率基准信号传递到接收机,好在两种雷达都可以采用线性调频中断连续波信号,也就是由恒温晶振分别为发射机和接收机提供时间、频率和相位的基准信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