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华夏。
由于太空渔船计划的特殊性,因此早在确定卫星入轨成功之后,负责发射任务本身的第二炮兵部队就已经撤离了琼省。
只留下常浩南他们这些技术人员,以及负责后勤工作的行政人员继续跟进情况。
当然,现在一切都已经落下帷幕,所以他们也已经没什么需要跟进的了。
其实按照最初的计划,早在昨天晚上,前方人员就应该分批从琼省撤回到京城。
只不过,常浩南却特地要求多留一天,准备去见见探空火箭发射场的负责人刘梦远。
而周平建也以“考察低纬度火箭发射场选址”的理由,一并跟着留了下来。
“对了老周。”
就在一行人乘车前往发射场的途中,常浩南突然问道:
“我之前说的,让你把整个项目的开销整理一下……”
还没等他问完,周平建就赶紧回答道:
“今天早上出发之前,我还专门打电话问过,他们说全都已经整理完成,这会儿应该已经发布到航天局的官方网站上面去了……”
常浩南点了点头:
“包括快舟一号的研发经费,还有之前两次地面测试消耗的成本,也都已经做进去了?”
“我们是直接把发射任务中各个环节的成本列出来,然后再把金额前面的符号从人民币换成美元公布出去的。”
周平建嘿嘿一笑:
“简单折算一下的话,不光快舟一号和模块化卫星的研发经费,甚至连神舟七号和天宫一号两项任务的成本都能覆盖进去……”
常浩南心说还是你们更心黑。
军售过程中把CNY符号直接换USD符号,他以前一直都是当段子听的。
没想到现在真让自己赶着了。
而且您猜怎么着?
NASA还得谢谢咱呢!
“说起来,常院士。”
过了一会儿之后,周平建看着远处已经依稀可见的发射场地,心头也突然泛起几分好奇:
“琼省的这个发射场虽然名字里也带着火箭俩字,但过去快三十年里,发射过最大的东西就是起飞重量331kg的和平2号和285kg的织女三号,最多只能把十来公斤重的探测仪送到一百公里左右高的地方,甚至连亚轨道都算不上……”
“而且就算国家未来在琼省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场,也必定会选择一个靠近海岸线可以直接建造大型港口的的地方,您怎么突然想起来去视察那里的情况?”
常浩南则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回答:
“因为我下一步准备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
这个理由显然完全出乎周平建的预料。
以至于他稍微愣了一会儿,才终于反应过来:
“理论研究?”
“嗯……也不完全是。”
常浩南组织了一下语言: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后面的高超音速武器项目,但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一些和稀薄气体有关的理论问题,那么对于高超音速飞行器本身也会有所助益。”
周平建面露些许不解:
“可是我听说,力学所在密云那边不是已经落地了一台JF14超高速风洞么?”
常浩南低头略微思索片刻,然后轻轻摇了摇头:
“最开始我确实也是准备靠JF14风洞完成全部前期验证测试的,但在负责太空渔船项目的这段时间,我跟航天科工那边的同志交流过不少次,发现高度50-150km范围临近空间的飞行状况要比预想中复杂很多。”
“目前的JF14风洞只能还原高速度和高总温,要想研究一般在大气层内40km以下高度运行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来说倒是足够了,但对于飞行高度更高的跨大气层飞行器来说,仍然欠缺很多关键的理论要素……”
他这句话说的十分云淡风轻,但听在对面的周平建耳朵里,却几乎和一声炸雷差不多:
“跨……跨大气层飞行器?”
这有点一惊一乍的反应让常浩南一愣,旋即意识到对方应该是有点想多了。
“我指的不是空天两用飞行器……至少现在还不是。”
他赶紧解释道:
“从分类上讲,只要是以相对长时间运行在临近空间高度的,包括以火箭助推作为初段动力的全滑翔式高超音速飞行器,甚至航天飞机,都算是跨大气层飞行器的一种。”
听到这里,周平建总算松了口气。
看来在短时间内,传统火箭+宇宙飞船组合的功能还是唯一的,不至于被面前这位神奇常院士鼓捣出来的某种东西突然取代掉。
实际上,对于他来说,临近空间相关研究也不算完全陌生。
在华夏第一次筹划载人航天工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更加复杂,但运载能力和任务灵活性也更强的航天飞机方案。
后来之所以被钱老否定,除了成本确实离谱以外,技术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航天飞机相比宇宙飞船需要更长时间运行在50-150km这个高度范围内,甚至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有一定的机动性,而当时的华夏,或者说整个人类对于临近空间的了解都相当有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