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引伴,邀约他人和自己一同登上画舫,不管是在上面饮酒作乐,还是在上面吟诗作画,又或者是在上面吹拉弹唱,随便哪种都无所谓,画舫,给人的感觉就是让富裕人士游湖享乐,因此才被制作出来的。
只不过,画舫归根结底依旧是船舶,并不是真正的建筑物。而只有去掉了前面的那个“画”字,舫才能成为园林内部特有的建筑物。
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置身其中,使人有荡漾于碧波之感,且由于其不具备船舶所拥有的移动能力,因此,舫又称为不系舟。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宽约丈余,一般分为船头、中舱、尾舱三部分。船头作成敞棚,供赏景用,且有平桥与岸相连,模仿登船的跳板。
中舱略低,是主要的休息、宴饮场所,且舱的两侧开有长窗,游客坐着观赏时,可拥有宽广的视野。至于后部的尾舱,一般为两层,上层状似楼阁,四面开窗以便游人登高远眺。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舫有全部由石料建造而成的个例,又称石舫。不过,按照常规做法,大多数舫的船体部分为砖石构筑,船上的建筑使用木或砖木混合结构。
古舫装饰华丽,总体造型虚实得宜,错落有致,轻盈舒展,为园林中非常重要的观景、点景建筑。在中国江南园林中,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舫斋”是比较典型的实例。北方园林中的舫,最为着名的则是北京颐和园内的石舫──“清宴舫”。
由于颐和园所拥有的湖,水面非常开阔,因此,在这样宽敞的空间当中建造建筑物,当然用不着如同苏州园林一般,追求其小巧精妙。
清宴舫全长三十米,上部的舱楼原是木结构建筑。只不过很可惜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该建筑的木料部分毁于战火,早已无存。于是,在之后进行复原修建的时候,它被改建成西洋建筑式样,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再是木结构。
颐和园作为留存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可以成为皇家园林的代表作的典范,清宴舫的建造自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蕴含了设计者的诸多匠心的。
根据园冶他们当年到颐和园内部去进行实地学习时,教授对他们展开的说法,清宴舫的建造位置选得非常巧妙,从昆明湖上看过去,它很像一艘正从后湖区域开过来的大船,因此在视觉效果上对后湖景区的展开,起着启示作用。
“就算你向我介绍说,舫这种建筑物在园林景观当中是相当具有特色的点睛之笔,我也还是不太喜欢它。毕竟,这玩意像船又不是船,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发明这种四不像的东西。”
对小盘发出的这种质疑表示理解,园冶在当初没有正式学习之前其实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的造园人会弄出这种用石头建造而成的、根本就无法开动的船。只不过,她所产生的这种疑问,已经在她于学校里面读书的那几年被解开了。
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船在古代的江南,是非常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不系之舟”后,泛舟而去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
仕途失意且对现实生活不满的文士,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所以,舫在园林中,便拥有了隐居的意思,表示园主挂印而去。
因此,在自己家的花园水池里面修建舫这样的建筑物,园主人大多想要借此表达——“我已经避世隐居,再也不过问政治了。”
但是,伴随着这种建筑物的普及与推广,其在不同的场合也逐渐拥有了不同的含意。比如苏州的狮子林,它原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园中的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
而颐和园的石舫,解释起来则需要联系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远覆不了,毕竟昆明湖所拥有的那点小风小浪,根本就不能够和海湾的狂风巨浪相提并论,就算百年过去,也不能够把使用石材料建造而成的清宴舫怎么样。所以,这条石舫便传达着江山永固的意思。
一边在虚拟空间当中建造如同耦园一般,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四A或者五A级景区的艺圃,一边解释说明舫这种建筑物的独特性,园冶在完成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这两个园子之后,接下来就必须得攻坚克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剩下四个不管哪一个都不简单的景区上了。
“拙政园吗?哎,它在园区内部所拥有的这座小桥和别的园区的小桥很不一样啊!”
“你眼睛倒是挺尖的。还真别说,这一座被称之为小飞虹的小桥,确实是苏州园林那么多个园子当中非常少见的廊桥,你会因此而注意到这座小桥,还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