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眨眼的功夫,报童手中的报纸少了近一半。
陈子达坐不住了,赶紧起身朝报童走去,并快速的排出七枚轻钱,递到报童的面前道:“给我也来一份。”
“好的,给!”
带有好闻墨香的《东方时报》,落入到陈子达的手中,让人忍不住多闻了几口,心里则暗暗道:批判,我这是为了批判许家庄的谬论也,绝无被其影响之可能,等看完后,再用作擦屁股也。
不过排版整齐清晰的文字,美观鲜活的图片,光滑坚韧的纸张质量,只是这些品质,就让他产生了收藏下来的想法,不管其内容如何,至于擦屁股,想想就有一种暴殄天物的不忍之感。
找了一间茶馆坐下。
点了壶热茶,一边喝着茶,一边看起了报纸的内容。
对于陈子达这个文化水平的人来说,简体字对他没有太大的阅读门槛,稍微扫一边简繁对照表就行,白话文就更没问题了,还有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更是降低了烧脑程度,连续看几千字,都不会有任何头晕目眩的感觉。
即便如此,这一刊的《东方时报》,依然让陈子达看了足足一个上午。
不是因为文章复杂理解需要一个上午,而是里面的内容让他震惊了一上午。
“在西部高原的抽气机作用下,正常情况下,大明大部分区域都能实现风调雨顺,四百毫米降雨线以东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人口,但受到周期性的小冰河气候影响,中纬度高压在北方长期徘回,南方水汽难以北上,只能停留南方,最终形成南涝北旱,全面受灾的情况,今年定会愈演愈烈,直至到达某个拐点……这、这胡说八道,妖言惑众,不知所云!”
陈子达感到瞠目结舌,但这篇头版头条的文章中,又例举出了汉末、唐末、元末等朝代的例子,提供了无数的参考资料,证明了气候周期性异常的规律,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那套天人感应的理论,偏偏还有理有据,逻辑自洽,文章中说的王朝末年人口大灭减,从几千万人减少到几百万,十不存一的末日惨状,更是让他忍不住打个哆嗦,感到毛骨悚然。
“假的,全是假的,全是瞎编的,不足为信。”
陈子达摇着头极力的否认,但面对那一组组的数据,一段段的参考资料,以及大明近些年已经能观察到迹象,无不证明这篇文章的权威性,让陈子达感到越来越心虚,越来越不敢面对。
后面的几篇文章也都是如此,都可以用数据详实、论据充分来形容,而且图文并茂,简明直观,毫无生涩难懂之处,且允许质疑,愿意做出修正,但大致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比如大明的总人口为2.137亿。
男女比例为111比100。
人均寿命38.5岁。
人均粮食仅365斤。
国民生产总值约为26.7亿银元(其中许家庄占40%),但贫富差距非常巨大,富人阶层占一成,中产温饱阶层占三成,贫困之家占六成。
此外还专门介绍了大明的外贸海贸情况。
等等等等。
看完了这些文章之后。
陈子达的大脑之中,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大致轮廓,建立了对大明帝国的基本轮廓,且包括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即便他不认为都是正确的,但确确实实帮他建立了一套世界观、大明观。
更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仿佛立于宏观视角,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了巨大的收获。
哪怕陈子达打心底里不想承认。
……
下午。
陈子达将这份《东方时报》折好,小心翼翼放入自己的衣兜中,然后鬼鬼祟祟的回了国子监,尽力避免被同学或者老师发现,他买了跟许家庄有关的物品,尤其是这份报纸,对脑袋里的固有观念冲击极大,肯定是最严厉禁止之物,一旦被抓到,后果定然十分严重。
回到住宿之处,将报纸藏在隐秘之处,待到偶尔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陈子达打算收藏这份报纸,而不是撕掉或者销毁,因为他隐隐意识到,不远的将来,这份报纸的意义或许会很重要,保存起来比较好。
但就是他的这个举动,被同舍的一位舍友偶然看到,然后毫不犹豫举报了他。
傍晚。
国子监,大成殿内。
面对祭酒、司业、监丞三名最高负责人组织的三堂会审。
以及数百同窗同学愤怒与失望的目光。
跪在地上的陈子达,只得重重低下头颅,乖乖认栽,而他经常举报他人,今天只能说报应不爽。
“失望,老夫对你太失望了,作为国子监最好的学生,你竟然也会做出这种事情。”祭酒周昌儒痛心疾首。
“子达,这个《东方时报》,是谁让你买的,谁蛊惑指使你的?背后可有隐情?”司业李知节比较喜欢这个学生,颇有维护之意。
“开革,藏匿许家庄精神之毒物,这个学生无可救药,必须开革出去!”监丞胡守恒板着一张黑脸道,虽然国子监的规矩是犯错三次开革,但陈子达这次犯的错太重了,只能一票否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