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三月。
欧阳文忠以年老的缘故,向天子请命祈求辞去尚书右仆射,熙宁帝挽留再三,终是拗不过欧阳文忠,只得允准辞去相位。
不过,考虑到这位老臣毕竟是先帝托孤之人。
熙宁帝再度降旨,命欧阳文忠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出知亳州。
此来,修养之余亦是能得体面。
欧阳文忠拜谢圣恩,即刻启程前往赴任。
临行前,欧阳文忠得圣上允准,绕道前往洛阳与富彦国道别。
这样一来,朝中的副相之位得以空出。
熙宁帝再度擢升王介甫,扩大了老臣派的力量,同时出于平衡的考量,将出身少壮派的司马君实提拔到尚书左丞。
作为交换,韩稚圭不反对熙宁帝的另外一道旨意。
同年四月。
天子下旨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介甫与吕晦共同执掌,开始为熙宁朝的新法做准备。
随着老臣派的臣子,以及王介甫的心腹在制置三司条例司中占据主要职位,朝廷的大政运行事实上完成转移。
王介甫当即颁布两条法令。
一,军器监法,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
下设甲坊署,并招募民间工匠进入,寻求刀铁兵器的改良之法,以及火器运用的拓展。
在这过程中,一位名为沈梦溪的年轻人调入军器监。
他是军器监丞许洞夫的外甥,许家两代人深耕军器监,对大宋火器的改良早有研究。
如今朝廷有意改良军器,不仅对大宋军方而言是好事,军器监中的老臣与工匠亦是有种熬出头的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朝臣深知这是天子针对北方辽国的行动,哪怕以韩稚圭为首的少壮派,对此事抱以支持态度。
二,农田水利法,以各路常平官专管此事。
同时,对吏民能指出陂塘、堤堰、沟洫利弊,且行之有效,可按功利大小给奖。
还奖励人民在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废田地。
这是基于大宋水利失修,田多荒废的现状,农事攸关国朝的丰盈与否,王介甫即以亲信官员分置各路,并且亲自关注政令的实施动向。
王介甫深知朝中的局势,即便他有天子支持,却也不宜太过大动干戈。
有鉴于此,他甚至向一部分不得志的少壮派官员抛出橄榄枝,将具体执行新法的责任分担出去。
在这之中,苏子瞻得到旨意,册封其为杭州通判,负责杭州的农田水利新修。
虽然官职上不占便宜,但外放毕竟在京为官更有意义。
苏子瞻当即领旨,拖家带口前往杭州赴任。
……
皇宫中。
王介甫将新法的流程逐一呈递给熙宁帝,与自己这位学生一同考量其可行性。
“陛下,如今辽国内乱初定,耶律基大兴佛法,而耶律重的残兵前往女真腹地,双方屡有交战,此乃我大宋之良机也!”
熙宁帝似乎是嗅到这饼的香味,脑子里已经浮现出灭辽的壮阔景象。
他重重点头:“老师的抱负朕心里明白,变法之事朕定然支持到底。我大宋的未来,可就肩负在老师的肩上了!”
王介甫听到这话,顿时受到鼓舞。
他的眼神无比凝肃:“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重托,还天下以朗朗乾坤。”
越是说着,王介甫的心中陡然升起使命感。
他不仅要国朝的盛世再度建立,同样也要让熙宁变法成为流传千古的宏伟事业!
届时,他也将随着变法二字,传至后世,以供世人凭吊。
熙宁帝将其反应尽收眼底,暗自点头。
虽然熙宁帝今年还不到二十岁,但毕竟是被先帝手把手调教过的,即便不清楚国朝治理,但仅凭帝王心术的掌握,同样可以判断一个臣子的优劣。
至少,此刻的王介甫,对朝廷的利益绝对大于弊端。
往后如何,一切皆待其变化!
送走王介甫,熙宁帝当即前往后宫,拜见自己的祖母太皇太后曹氏,以及母亲高太后。
严格来说,两位太后在立场上,与王介甫等人天然不同,因此也是需要争取的对象。
熙宁帝如今维持朝堂平衡,除了相位的人数均等,将两位太后高高奉起,亦是他对外朝臣子表明的亲近态度。
朕——不止支持变法,同样亲近旧法!
这是赵易琢磨祖父的经验之后,自己摸索出来的一套朝廷准则。
虽然此举可能会影响变法,但至少不会让大宋陷入彻底倒向一方的泥淖。
在赵易看来,祖父庆历帝就是因为太过倚重一方,这才让朝廷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从而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行。
……
天波杨府。
随着杨保的逐渐衰老,再加之杨保其余诸子入朝为官,杨文严的地位变得愈发微妙。
一道道流言仿若不经意间传至杨文严耳边,其中不乏说他“克死生母”“天生灾星”之类的恶毒言辞。
天波杨府传到杨文严这里已经第四代,距离开国过去百年光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