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孙权的无奈,也是孙权的魄力,毕竟陆逊不过是区区与县令平级的官职,一下子升任大都督,统领吴国兵马,跨度太大了。再则,陆逊先前并无领兵经验,也就九江郡看出营寨破绽,预测诸葛亮袭营一事。
总而言之,陆逊的不确定性太大了。
只是,吴国连战连败,诸葛亮步步推进,国覆之危已迫在眉睫,眼下情形只宜破釜沉舟,赌上一赌。赌赢了不仅吴国保住,且还得一可抗衡诸葛亮的奇才,吴国将来不会再有此番的尴尬情形,堂堂雄霸江东之吴国,居然被诸葛亮十万之兵就欲覆灭。赌输了,自然三世基业不存,吴国覆灭。
“谢大王信任。”陆逊拜谢,并提出要求道:“只是众将皆大王故旧之臣,恐不听臣令,臣要退诸葛亮,还请大王允臣一可令众将之物。”
孙权二话不说,取下自己的佩剑交给陆逊道:“此孤佩剑,如有不听号令,无论何人,卿皆可先斩后奏。”
陆逊接剑道:“臣承蒙大王信任,必不负大王!”
当日孙权又聚集众官,设坛当着众百官的面,请陆逊登坛,并拜为大都督,赐宝剑印绶,令掌吴国兵马,全权负责迎战诸葛亮,保卫吴国。
百官多有受惊者,反对者更多,但孙权一意孤行,力保陆逊,反对者无效。
两日后,孙权又将这段时间募集到的三万多兵马全部交予陆逊,令陆逊统之前往九江郡御敌。
陆逊临危受命。
而九江郡方面,自韩当、吕蒙、程普三人于城外之营寨诸葛亮谋略大破,不仅韩当战死,还损兵三万五千余,吴军便龟缩九江郡城内不敢再战,只等诸葛亮强攻城池。
要说吴军最初十万余兵马,两战连败,已经损失了整整六万兵马,现如今九江郡城内只剩下四万三千多吴军了,而诸葛亮的楚军却还剩下八万二千多,几乎是吴军的两倍了,就算强攻九江郡城,诸葛亮也有极大机率破城。
不过,强攻城池伤亡太大了,哪怕能够破城也没有足够的兵力继续东进灭吴,因此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强攻九江郡城的。
诸葛亮天纵奇才,不强攻就没有破城之策了吗?当然不是,诸葛亮多的是破城之策,他令张飞领三万楚军在距离九江郡城十五里处下寨,不攻九江郡城,只监视城内吴军。而诸葛亮自己则领其余五万二千多楚军攻九江郡城之南的九江郡众县,准备绕过九江郡城直插建业灭吴。
此策不可谓不厉害,这令龟缩于九江郡城内的吴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若出城拦截诸葛亮,则中诸葛亮之计,不得不放弃了坚城而再于诸葛亮野战,若不出城,则眼睁睁看着诸葛亮直插建业。
鲁肃、黄盖等吴军众将能怎么办?
为什么要守九江郡城,本就是为了阻挡诸葛亮灭吴,现如今诸葛亮要绕过九江郡城,直插建业,岂能无动于衷?哪怕明知是诸葛亮之计,也不得不出城拦截呀。
黄盖道:“为将者,保国安民,唯死而已,岂有俱之?”
正当鲁肃与众将准备出城拦截诸葛亮之时,孙权的文书先陆逊一步到九江郡城了,众将不得暂缓出城。
众将一看文书,原来孙权新命一大都督,不日将抵达九江郡城,全权负责抵挡诸葛亮。
“陆逊?此是何人?”周泰愣道。
众将也面面相觑,待知陆逊确切何人,众将纷纷大惊。
吕蒙皱眉道:“陆逊不过一毫无统兵经验之书生,大王为何竟令此人为大都督?”听这样的语气,显然吕蒙并不服气。
不止是吕蒙,黄盖、程普两个老将也皱眉,周泰、蒋钦、凌统、陈武等将亦不服气。
鲁肃这时出来道:“诸位,陆逊虽无统兵经验,但肃以为其才不差于昔年公瑾,唯有他能挡诸葛亮,保住吴国不失,此乃肃书于大王面前举荐。”
众将闻言具大惊。
“子敬怎能如此呀,书生小儿如何敢为大都督之职领兵。”
鲁肃道:“诸位,肃愿以性命担保陆逊。况且,今大王即授命陆逊,便是陆逊已得大王信任,再此吴国为王之时,诸位何不相信大王,亦相信肃?”
众将心仍不服,不过却也不再争论,而是先等陆逊到来。
午后,陆逊领兵至九江郡城,城内之兵达到八万之众,再次与楚军数量相差无几,同时陆逊升帐议事,鲁肃倾力辅助陆逊。
黄盖、吕蒙、周泰等众将虽有不服,但即陆逊为大都督之事已定,且闻带有孙权佩剑,众将勉强都来参贺。
陆逊也不废话,持孙权佩剑道:“大王命吾为大都督,督军退诸葛亮。军有军法,公等需遵守勿犯,否则军法无亲,大王令吾可先斩后奏。”
众将默然。
片刻,吕蒙出言道:“即有大王令为大都督,吾等自当从命。今诸葛亮不攻城池,却领大部分楚军南攻县城,欲绕过九江郡城,直取建业,请大都督施展良策破此危局。”
“请大都督施展良策解此危局。”周泰等其他众将也纷纷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