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哑巴平时就经常会在夜色的掩饰下,送些东西过来,比如青蛙啊,鱼啊。一般也就一两斤,再多也就两三斤的样子。
今天这真的很多了。
“大姐,做盘龙,做盘龙吃!”
尚涛兴高采烈地把刀子一扔,抓起了一条大黄鳝,足足有四五两。
杨弯弯并不太喜欢吃黄鳝,总觉得像蛇。而且滑不溜秋,感觉有些害怕。所以平时也从未想过从空间里倒腾出一些黄鳝泥鳅之类的。
潘哑巴既然送来了,当然不需要浪费,那就做着吃吧。
不过也吃不完这么多,吃一些,卖一些,卖的钱给潘哑巴就可以了。
二叶看到那么大一条黄鳝,也有些不敢向前,“尚涛,你剖吧,我和姐都不敢。”
尚涛笑嘻嘻地继续剖,“我剖就我剖,但是得你们做。”
这是自然。
大家剖的剖,洗的洗,烧火的烧火,忙得热乎乎的。
正忙着,杨弯弯发现家里没辣椒了,转身往田埂上去摘。
天色已晚,但还看得清人。
杨弯弯摘了辣椒,顺便去喊潘哑巴到自家吃饭。
反正潘哑巴不回家吃饭,他家也没人等他,更不会有人到水田里叫他回去吃饭。最多就是在锅里留着白饭,至于菜,只有咸菜。
所以,潘哑巴经常星夜回家,家里人早已呼呼大睡。要么就是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津津有味。
也正因为发现了这个规律,尚涛经常会去田地里叫潘哑巴去自家吃晚饭。
白天就不叫了,因为会被人看到。
潘哑巴家的水田里,杨弯弯没有看到潘哑巴。
“一鸣!”
杨弯弯试着喊了几声,也没有得到回应。
“一鸣!”
杨弯弯又抬高了声音,这才听到不远处另外的水田里传来一声:“弯弯,我在这儿。”
过了一会儿,杨弯弯看到黑暗中走来一个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还拿着一个形状不明的东西,“弯弯,我在抓黄鳝。”
杨弯弯看不太清楚那个东西是什么,但初步可以看出来,是用铁丝、竹子做的,应该就是潘哑巴自己做的工具。
见杨弯弯打量这个,潘哑巴解释:“这个是我发明的,用来逮善于和泥鳅可快了。”
杨弯弯随口一问:“能逮多少?”
“我放了两个,一天就逮了尚涛拿回去那些。刚才去收,你看,又是好几斤呢。”
黑暗中,桶子里的情况看不太清楚,不过应该也不会少于两三斤就是。
收获真不少了。
鳝鱼和泥鳅价格比小鱼小虾要贵一些。
“后天我去赶集的时候,帮你卖掉,好不?”
“先吃吧,吃不完的再卖。”
“那好。走吧,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拿的吗?”
“没了。哦,对了,我还抓了一只乌龟,这次别卖了,做了吃。”
“……乌龟很难抓的,你怎么抓到的?”
“研究了一下乌龟的习性,嗯,很容易就抓到了。费不了多少时间。黄鳝、泥鳅和青蛙都是的,只要掌握了它们的生活规律,抓起来很简单。不过,现在抓的人太多,没多少可抓的了。”
真聪明。
两人一面闲聊着,一面往杨弯弯家里走。
走到半路,潘哑巴说:“弯弯,我身上很多泥巴,我去水塘边洗洗再来。”
“天都黑了,你去水塘干嘛?多危险!我家压水井的水够你洗的,快走。”
夜色中,潘哑巴跟在杨弯弯身后,步履轻盈,嘴角弯弯。
杨弯弯家,厨房传出阵阵香味。
爆炒鳝丝,味道鲜辣可口。
这道本地人的传统佳肴,不爱吃黄鳝的杨弯弯也吃了不少。
尚涛更是吃得满嘴流油。
潘哑巴吃着香辣可口的盘龙,想到自己在地里烤的黄鳝,这味道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他得多多研究技术,多弄一些好吃的给弯弯做着吃。
次日,稻谷晒干上仓。
姐弟三人请假忙完秋收已经是周五,杨弯弯让弟弟和妹妹去上学,自己则继续请假去几里外的油茶林摘油茶果子。
柴油果子晒干后去皮,里面的茶籽晒干榨油,就是茶油。茶油是十足十的野生植物油,营养很好,人们一般会当做贵重的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摘十斤油茶果子给五分钱,一百斤五块。油茶山开了工,附近的妇女孩子们蜂拥一般去摘,谁都怕慢了,如同抢一般。
第二天周六,姐弟三人齐上阵。
她们姐弟手脚麻利,一上午摘了三百斤,过了秤,拿了钱,坐在树荫下喝水、吃午饭。
米饭装了一个盆子,菜装了一个盆子,此外再带了三双碗筷。
菜全是干菜,因为天气还是挺热的,汤菜怕馊而且也不便携带。
夫子菜、小鱼虾干用豆豉蒸透,酸豆角、红辣椒炒了个鸡蛋。颜色搭配十分鲜艳,虽然凉透了,吃起来味道仍旧很好。
姐弟三人分了饭,就着凉水开始吃饭。
秋高气爽,碧空万里,金黄的树叶,火红的枫叶,翠绿的修竹,潺潺流水,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令人心旷神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