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坐在轿里,听着一路上围观之人的喧闹之声,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对母亲家人的不舍,得嫁良人的喜悦,对以后生活的迷茫和向往,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宣平也说不出自己究竟是什么心情。
临近安王府,一直默默守护在花轿旁的林言开口道:“宝儿,哥哥们只能送你到这儿了,有安王殿下在,你不用怕。也不用想家,三日回门时,你就能回去了,很快的。”
“嗯,我知道了哥哥,谢谢哥哥们一路相送。”宣平在轿内回道,掀开轿窗的一角,看着林言四人转身向长公主府的方向而去。
安王领着迎亲的队伍,为了能按吉时回安王府,特意绕了几条路,一路走一路撒铜钱,沿途的百姓都沾了一点儿光,甚至一些小孩追在队伍后面跑着捡铜钱。
安王一直都十分警惕,担心有人会来闹事,结果一路风平浪静地回到了安王府,看来王勇的事成功了。
队伍停下,安王翻身下马,来到轿前,将手伸到宣平面前:“宝儿,随我回府吧。”
宣平将右手搭在这只大手上,慢慢走出了轿子,然后松开了右手,两手执扇挡在脸前。后面马车上的两个表嫂和两个喜嬷嬷也走上前来,护在宣平身侧,两个喜嬷嬷轻轻搀着宣平两只胳膊。
安王和宣平并排走到安王府大门,门槛前有两个火盆,两人抬腿迈了过去,寓意去除身上的晦气,只剩下满满的福气。
安王府门内也都铺上了红色地毯,走过大门,要进院子的时候,地上摆着两个马鞍,两人跨过去,寓意一世平安。
安王和宣平沿着地毯一路向前走去,地毯两边站满了宾客。今天安王府宾客很多,毕竟皇帝太后都来了,所以没有被圈禁的皇子们也都来了,朝臣更是不敢不来。
因为朝臣家里都几乎同时接到了长公主府和安王府的两张请柬,所以一家人吃酒席还得分开,一般是家主带一队来安王府,家主夫人带一队去长公主府。今天两府内都是宾朋满座。
安王和宣平一直来到了主院正房,在喜嬷嬷的指引下坐到了喜床上,喜床上铺着百子被,红绸的被面上绣着一百个姿态各异的幼童,十分精美。
新婚夫妇坐下后,忠勇侯世子夫人作为有福之人,递给二人每人一个苹果,又往床上撒了花生、桂圆、大枣、板栗,边洒边说道:“平安吉祥,早生贵子,一生团圆。”
然后安王的乳母嬷嬷上前来,剪下了安王和宣平的各一缕头发,用红绳紧紧地系在一起,边系边念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携手共白头。”将头发装进了一个红绸绣着龙凤呈祥图案的荷包里,然后又塞进了枕头下面。
一个喜嬷嬷端来了合卺酒,托盘里是一个酒壶,两半破开的葫芦,两半葫芦的顶端瓜柄处用红绳相连。另一个喜嬷嬷取过酒壶,在两半葫芦里分别倒入一点儿酒。
安王和宣平两人将手中的苹果放在托盘上,拿起葫芦,端起来一饮而尽,喜嬷嬷接过两半葫芦,将它们合二为一,用红绳在葫芦腰处系紧,边系边说道:“夫妇同心,永不分离。”
安王拱手谢道:“多谢吉言,多谢多谢。”
乳母嬷嬷忙将事先备好的荷包塞给喜嬷嬷们:“安王府今日大喜,都沾沾喜气。”
流程走完,围观看热闹的宾客们开始起哄,“王妃,拿下扇子吧。”“对啊,王妃。”“将军可盼着您嫁进来呢,您就给将军看看吧。”
宣平却更加害羞,将扇子紧紧地捂在脸上不肯拿开。
安王见状忙挥散了众人:“好了,一会儿拜堂时还怕见不着吗?何必急这一时,让王妃先休息休息。”
众人打趣道:“安王殿下可真是个体贴的好夫君啊。”不过也没人生事,都听话的出去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害怕素有残暴之名的安王,所以不敢生事。毕竟虽然目前看着安王挺和气的,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残暴起来呢?
很快,屋里就只剩下了安王与宣平两人,宣平却好像更紧张了,两手握着团扇扇柄,握紧又松开,松开又握紧,感觉双手都不知道怎么放才好了。
安王看她这窘迫的样子,轻笑一声说道:“好了,就我们夫妻二人了,把扇子拿掉吧。”
宣平没拿掉扇子也没出声,她自己也没想到,重大场合都能应对自如的自己,如今在自己的婚礼上却这么慌张。
“王妃这是要夫君再做一首却扇诗吗?”安王打趣道,见宣平仍没有言语动作,于是开口吟道:“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出自唐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
吟完见宣平还不肯把扇子拿开,于是趁她不备一把将扇子夺了过来,宣平一惊,差点儿要动手把扇子抢回来:“你…”
“好了,我们之前又不是没见过,从小就认识的人,不用学前朝那些盲婚哑嫁之人的做派。”安王安慰道。
“那…,这身份一时转变,人家不是有点儿不适应嘛。”宣平小声说道,难得有了几分闺阁女儿羞于见人的情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