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很恐怖了。
陆氏修士的水平,对于其他的普通修士而言,完全是碾压式的。这种优势,不仅仅只是在高级修士上面,在低级别的、更普遍的中低级修士上,体现得还要更加明显一些。
陆氏现在培养修士,大头是在自身家族里面培养的,这个数量差不多也是一半的样子。其他的成员,则会被派遣到各个地方,去接受培养,同时也是作为家族与其他各大势力,进行联系、乃至于方便陆氏近距离掌控的好棋子。
这些弟子,有的会进入到青峰门、云霄宗这些宗门势力里。不仅这两个大宗门,像是雪州的白阳门、原先的吴国魏国、还有齐国境内一些宗门,也都有陆氏修士的身影,就是数量没那么多而已。
在陆氏家族成长起来的修士,则都还好说一些,毕竟是在自家的环境之内成长的,就算是厉害,也比较少在外面显山露水。
然而,那些外派出去的修士,那才是真正的藏不住了。
往往大家都是同时入学、入门的,虽然陆氏子弟在外面,享受的都是各大势力的核心资源,但是那些势力的核心弟子们,享受的资源也都差不多。然而,修为的提升速度、战力水平,就比人家差一截。陆氏子弟进行突破的时候,成功率高的吓人。
而且,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还会被拉得越来越远。
至于说到修士的培养策略,陆朝熙推行的政策还是在这些年来,明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了的。
在各地建立官方学宫,扩大化的培养修士的政策,其实执行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比较早的时候,燕国的学宫规模还相对没有那么大,师资力量也就那样,更关键的是,能够给学宫的子弟们提供的资源、生源本身的优劣程度,也都是比较差的。
但尽管如此,燕国学宫体系,仍然在世界锁之源被收回了许多个之后,产生修士变得更加容易的情况下,培养出了大量的低级别修士。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宫的各项条件上来了之后,培养效率变得更高了。尤其是在吴魏两个仙国,被陆氏也纳入到了统治之中后,可以同步提供许多资源,这样一来,学宫的条件自然也就变得更好了。
在陆青的建议下,大燕学宫,设立了三个级别,郡学宫、州学宫与大学宫。
顾名思义,郡学宫建立在各个郡,直接面对所有的修士招生。散修是一大生源,大约占了三成;有两成,则来自于一些小型的修真势力和家族。他们过去是看不太上学宫的,然而当学宫的修行条件越来越好之后,这些原本有自己的修士培养体系的势力,赫然发现,大燕学宫对于修士的培养,比自己更好。
更加系统化的培养方式,总结经验起来,比小势力的培养方式要更加有效率。毕竟,这些小势力,也根本没有办法提供专职的修士教师,更何况,就算是能够提供,也未必有学宫的好呢。
另外,同样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小势力的年轻修士在进入学宫之后,是可以获得学宫的资源的。这些,可都是额外来的东西,甚至不比这些小家族、小势力提供的资源差。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愿意,将自家的后辈,送到学宫了。
当然,需要理解的是,这还仅仅只限于一些比较小的势力和散修。对于一些大型的、哪怕只是中型的势力而言,比如像是公孙世家、白阳门、清幽谷或者类似体量的门派,他们的弟子,肯定还是在宗门之内,进行修行,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更别说青峰门和云霄宗这种体量了。
而学宫最大的生源来源,还是在自己发掘出来的普通人,来进行培养。
在郡学宫之中,修行十年之后,就可以看情况,或者毕业,或者进入到州学宫之内进行培养。
这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则是修士本身的意愿,二则是看潜力,也就是在郡学宫之中的成绩。
而在州学宫的培养之中,修士的数量会更少一些,但同样的资源也会更加集中。
州学宫,就是终身制的了。修士可以自主选择离开,加入其它的势力,接受雇佣,或者进入到大燕朝廷的体系里面,成为政府一员,乃至于加入大燕的军队。
但如果都不选,也可以一直留在学宫。通过执行学宫发布的任务、上缴资源、收获,从而收获学分,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州学宫会进行考试,这个考试,其实是由位于燕都的大学宫来监督、挑选人才的过程。而每一个能够进入到大学宫的学员,都有很高的概率,成就筑基。并且,成为筑基修士之后,他们还可以一直继续接受培养,向着更高层次进发。
其中,培养程度最好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启明层次的修士——虽然,那是两个姓陆的。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从低级修士到中级别修士的培养路径了。
而后续的计划,陆青也跟自己的儿子交流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