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射无线电波,然后接受和分析反馈回来的无线电波。
根据无线电波的特征,判断这个方向上是否有目标,以及目标的方位、距离、类型。
日本人将这种设备翻译成“电探”,其实可以算是比较准确的。
无线电探测的原理很早就被提出来了,甚至可能比无线电通讯都要早。
这个世界上也早就有了相关研究,但朱靖垣插手之前并没有受到太高的重视。
朱靖垣专门提醒过之后,大明工部和皇室财团都很快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在无线电探测的方向上努力攻关。
朱仲梁也是知道这些项目的大致进度的,能不能实用化也不是朱靖垣一句话决定的。
现在朱仲梁想要知道的,想要跟朱靖垣讨论的,并不是这一项技术本身。
关键问题其实是——航母舰队怎么才能成为海上霸主。
如果反过来站在战列舰的角度看,那就是要探讨战列舰是怎么淘汰的。
这个话题其实有点大,朱靖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按照我的理解,航空母舰掌控海洋,与战列舰退出战场,这两件事情并不是因果关系。
“只是海军舰艇的攻击能力与防御能力的对比,从相对均衡到逐渐走向失衡的过程中,形成的几个比较重要的节点。
“战列舰应该会被淘汰,而被淘汰的其内在原因,应该是科技发展导致的攻守失衡。
“除了无线电探测,航空母舰和飞机,这些技术应该还包括鱼雷、火箭弹、制导武器等。
“这些技术会让攻击越来越有效,让防御越来越困难。
“等到了无论怎么堆装甲,都玩法抵御敌人的进攻的时候,双方都只能完全放弃防御,追求极限的进攻能力了。
“争取在自己被摧毁之前,将敌人彻底摧毁。”
朱仲梁听了默默的点头,然后看着朱靖垣等下文,因为明显有东西还没说完。
朱靖垣一边整理思绪一边继续说明:
“这个过程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会说到了某个节点,战列舰的装甲忽然没用了,战列舰就可以直接退役了,航母瞬间就不需要战列舰陪同了。
“这是一个量变不断累积,最终产生质变的过程,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我认为可以大致分成这样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组合完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
“现在航母的打击能力已经非常强了,十架双发攻击机就能携带二十枚鱼雷,关键是打击距离是任何传统战舰无法望其项背的。
“第二个阶段是全天候航母和全天候作战飞机的实现。
“是没有外界直接干扰的情况下,飞机要能在夜间起飞和降落和攻击,能够在中小规模的降雨和风浪中起飞降落。
“能够提前发现高强度的暴雨和雷电,并引导编队提前躲避。
“无线电探测和通讯,就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技术。
“飞行员通过无线电和母舰以及同伴沟通,需要通过无线电和空勤交流,配合灯光信号引导完成起降操作。
“要让无线电探测足够的准确。
“足够精确的无线电,才能让飞机能够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电探测和确定目标的相对准确位置,然后发动攻击。
“其中无线电通讯已经基本成熟了,难点是无线电探测的准确实现。
“解决了无线电技术难点之后,母舰如何与飞行员对接和沟通,用什么样的信号指挥飞行员在夜间起飞降落,如何协调发动攻击,就都是可以通过摸索和训练实现的了。”
朱仲梁听到这里再次点头:
“所以,等到无线电成熟了之后,我们就能直接放弃战列舰舰队了吗?”
朱靖垣也稍微考虑了一下
“我觉得不行,有了全天候航母和飞机,战列舰已经失去了作为攻击主力的价值。
“在和恶劣海况下也用不到战列舰了,战列舰就只剩下为航母护航一种用途。
“但这种用途仍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虽然已经非常微小了,但仍然存在。
“我们仍然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避免意外遭遇的情况,军事上必须有必要的保障。
“在所有任何类型的战舰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够做到战列舰那么耐打。
“在这样细微的不可替代性的基础上,再加上战列舰本身是良好的指挥平台、最稳定的防空平台、火力支援平台,也是最有威慑力的战舰,仍然需要继续存。
“我估计,这个过程至少要维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朱仲梁听了之后有点遗憾,难道自己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纯航母编队了吗?
应该未来的纯航母编队,应该是什么样的组成和姿态,朱仲梁也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所以现在也不是特别的失望,所以慢慢的点头:
“这几年先把航母的基本应用训练好吧,既然战列舰会相对长久的存在,那么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会真正退出战场和现役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