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正榜录取名额有八十人,副榜上有二十人。”韩启快速出口道。
不仅仅是上次,前几次湖广乡试的在榜名额他都一清二楚。
赵琪长呼出一口气,说道:“要我说能在正榜上是最好,若是连副榜都上不了,怕是看着在榜生员,只得在一旁感叹吾辈不及多矣。”
赵琪还想开口,李宁安连忙示意他停下。
在座的几人,尤其是韩启都立志是要在正榜名单上的,此时谈副榜属实是不合时宜。
朝廷公布的乡试正榜名单就是朝廷认可的举人出身,副榜则是录取那些排在八十名之后的考生。
只是他们没有举人身份,同时不享受举人待遇。
登上副榜有且只有几个好处,其一那就是可以知道在此次乡试中自己的排名,估摸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
还有算是好听一点,说不准三年后他们就考中举人了。
处在副榜还被人称为“副榜贡生”,赋予这个身份算是朝廷的一种鼓励性措施,可以当做自己进入仕途的一个途径。
副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去京城国子监入学。
首先就是那里大儒多,而且相应的教学水平很高。
如果你之后还是考不上举人,还是上了副榜的话。
那么只要连续两次上了副榜的,就可以直接拥有参加会试的资格。
到时候只要考上了,照样是进士出身,和别的正统举人没有什么区别。
话是这么说,可是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深造,始终还是显得不太光彩。
再者,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是,副榜是朝廷给那些有权有势的官宦子弟的福利。
有一点荫官的意味,所以,一些渴望金榜题名的读书人,还是更看重正榜,对“副榜贡生”不屑一顾。
相对来说,贫寒学子是很少出现在副榜上的。
一旦主考官确定正榜名单,那么接下来副榜的筛选就随意了许多。
对于李宁安来说,他不至于心高气傲的看不上副榜。
可是若他在副榜之中,一定会想着下届再考,而不是进国子监读书。
因为进入国子监就相当于把心气磨没了,一旦成为朝廷在册的副榜贡生,那么就会被当地府衙推荐到京城国子监,学习完成后就可以从政为官。
大庸朝现在确实不缺官做,可是各府各县底下的各级吏员那是缺的很,别到时候等不到下次乡试,便被吏部派了官。
要知道,一旦接受吏部调命,那么就是不可以再次进行科举的,以这么个身份走入仕途,日后可能连正七品的知县都轮不上,他们这帮人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情况。
所以现在他们争夺的的就是那八十个名额,希望今年的名额朝廷会多给点,最怕的是名额比上次还要少了。
两三千人中只是录取其中不到百人,每三年还会多出两批秀才,一定程度上越到最后,科举考试就会越惨烈。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怪会有人屡试不第。
乡试的正副主考官是由朝廷直接下派的钦差大臣充任,他们都是翰林、进士出身的六部院官。
主考官大部分都是翰林院的,其实依照皇帝的意思,正副考官都想从翰林院挑选。
可是整个翰林就那么点人,全国各省根本就分摊不够。
除了这两个主考官外,还有数个同考官,一般由本省巡抚、参政等官员充任,还有其它陪同官员若干。
同考官是乡试的阅卷者,地位仅次于主考官,考生作答后由外帘同考官糊名、誊卷。
再由内帘同考官初步择优选取,最后将同考官选出的卷子上呈主考官,由主考官定夺是否取中以及排名。
回到住所后,吃了黎家厨子烧的午饭后,李宁安准备在院中走走消消食,这专业的就是不一样,烧出来的饭确实比老爹做的好吃不少。
李明溪可没空管儿子心里想啥,他已经吃了两大碗饭了。
心中愈发觉得自己明智,将这个活给交了出去,要是自己做,顶多搞个馒头窝窝,外加炒碟小醋菜就这咸菜吃,就算完了。
哪里像现在,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可是吃起来的味道却是怎么都不一样。
正迈着步子,就看到韩启来找自己了。
“他们两个呢?”李宁安瞧瞧后面,没见到黎敬浩和赵琪。
“他们去温书了,在里间,我让人给他们泡了壶茶送去。”韩启回答。
两人随后开始绕着小院散起了步,闻着院中唯独一颗绿植月季散发的淡淡清香。
李宁安不太懂花,不过先前听二爷爷说,八月这么炎热天气能够绽放的花束,大概都是应季,只是不知自己乡试考完后还能否闻到。
这里挨近贡院,附近大多数都是武昌居民出租给秀才们的院子,不时就能听到有士子吟诗作对的声音。
“刚得了消息,听书院先生打听说,今年秋闱,湖广乡试的主考官已经定下了,不是原先的孙延昭,正副主考分别为翰林院侍读王乾和编修曹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