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时,几人便会坐在甲板上欣赏大运河周边的风景。
京杭大运河连接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及一系列湖泊。
过了南京之后便到了扬州。
终究没在南京见到李宁轩,说来可惜,前两日他受到变动,调派淳化驻军。
好在李宁安的便宜老丈人一早就得到消息,湖广的举子赴京赶考就在最近几日。
他回返南京时听李宁安说过,会在过年前进京,若坐官船只此一趟。
这两日便吩咐家中管事日日来渡口等着,但两人倒是没有见面,贡船和官船只在江心洲停靠一日,来返南京城的话时间就显得太过紧凑。
所以李宁安见到林家管事,当即书信一封表达对岳父与岳母问候,同时拜托老丈人将家中带给李宁轩的书信以及物品转交一下。
黎敬浩看只能在南京停一日时,还扼腕叹息,无法见识大名鼎鼎的秦淮河。
李宁安两人下意识地就远离他数米,都已经是有妻之夫,竟还想些鬼迷三道的事。
见两人错怪自己,黎敬浩随即便想解释,可谁还有空搭理他。
好不容易停船,可算是能够下船放放风。
现在正是“草木无情,有时飘零”的状况,沿岸花草凋零。
渡口一部分是三人这般赴考的士子,也有走南闯北的商人。
聚集于此地大多是商船,李宁安时常听商人们谈各地物价风土,这些人一贯走南闯北,知之甚多,而他对这些很感兴趣,因此漫漫长途也没有那么无聊了。
官船行进的速度可是真的不慢,很快就出了徐州地界,途经各地的繁华程度便不如江南和湖广了。
李宁安三人待在甲板上放风的时间便少了许多,毕竟江上风大,三人又是久居南方,属实是有些扛不住冻。
黎敬浩面部都被寒风吹地皲裂,幸好李宁安在南京渡口买了些持久保湿地药膏,防范冬天空气干燥地天气。
好在几人坐的是条官船,船舱内干净整洁,船行驶得尚算平稳。
即便坐船坐的有些闷,倒是不妨碍他们在船舱里温书。
过了光州再走上近千里,李宁安便看到了这一时期的黄河。
黄河两岸的景象并不像后世一般建起高高的大坝,但无论是两岸筑就的相对低矮的堤坝,还是坝外仍然服劳役继续筑造堤坝的百姓,都让李宁安体会到了人定胜天这个词的含义。
人类便是这样一步步征服自然的,即便没有先进的设施与现代化的设备,人依旧在竭尽所能地生存下去、生活下去。
现代人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古人,这样实则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从始至终,无论在远古还是近古人们都在克服自然困难。
朝廷更是从未放弃治理黄河,不仅仅是为了两岸的百里沃土良田,更是为了天下苍生。
黄河不治,则天下大乱。
到这个时节,北方的气温依旧很冷,但比之南方要干燥不少,风打在脸上刮得人生疼。
李宁安,黎敬浩和赵琪各拿了一个蒸饼,一边啃饼一边读书。
船一般不靠岸,除了吃自己带的干粮,就只能问船上的管事换些鱼干。
崔源初好意请他们吃几餐羊肉,倒是让几人好感大增。
这官船上,有自南京、扬州及徐州等各府登船的举子。
春闱在即,举子们一边探讨文章,一边议论着时政,
李宁安三人偶尔也会参与到这番议论中,但读书的时间更多一些。
官船过了河南,气候便越来越低了,海河有部分地段依旧上着冻。
这里的冷厉与待在常德府时截然相反,便是最爱在甲板上出来放风的黎敬浩也返回了船舱。
再过了几日,便过山东到了北直隶。
“快进京了。”李宁安迎着寒风不由得感叹一声。
船停在了通州,通州之名取的是漕运通济之义。
朝廷的太仓库便是建在此处,通州码头上人来人往,运船也是一艘接着一艘。
眼下正是春闱临近的时候,南来北往的举子均是在此处下船进京。
多日出行下来,崔源初对于湖广士子的文采与品行就又多了几分认识。
在读书勤勉上,李宁安无疑最用功,赵琪次之,黎敬浩再次之。
其余士子则要另说,李宁安是上科的解元而且还压了一科,自然更加引起他的注意,连带着黎敬浩几人都多加关注了一下。
九月他就收到朝廷起复的消息,之所以等这一趟官船,主要在于湖广举子中是否有可以结交的。
众多举子中今年肯定会有今科高中之人,提前认识怎样都可以与新科进士拉上关系,有一杆没一杆的打一下试试。
不过他同样没有过于热情,毕竟他是山西人,要不是丁忧后停摆一年,来族弟这里游历,大致上是不会与李宁安等人结识。
随着传来一阵杂乱的马蹄声,三辆马车顺着官道不断往前。
这是进京的要道,往日里早已是车水马龙,行人如织。
可是入冬以后,赶路的行人和商队就愈发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