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东阁炭炉烧着,用的是最好的银霜炭,这只是他们所用最好的,宫廷炭就不是他们可以想的了。
雍朝权力象征的重臣们基本上没一个年轻的,即使是炭火烧到最旺,仍有人脚踝发冷,小腿哆嗦个不停。
可他们正每个人手拿数份考卷不敢放下,他们此刻的任务便是自这数十份考卷中提前挑出十几份并排列好名次,依次选出呈送天子抉择最后的名次。
倒是想犯懒,可皇上神出鬼没,指不定就从那往里面瞄呢!
经过四年的相处,总算将昔日的东宫摸清了几丝路数,这位天子可不似有靖安后期朝廷的惰气。
皇上最重干才,讲实际。
阅卷本用不上这老些人,皇权不容置喙,庆宁帝显然不满内阁几个老家伙专权。
原先指望着把潘世同几个东宫时的潜邸之臣插进去慢慢换掉,可哪知这几人同化的太快了。
郑礼宁迟迟未换就是对跟在自己身边的老臣警告,这次殿试策问更是他强烈不满的呼声。
皇帝冷冷的从殿门往里看了一眼,冷厉的寒风让几位老臣打了个激灵,可谁也不敢回头张望。
宦官未声张,此时回头岂不显得自己不尽心尽力。
阅卷加读卷一共只有两日,殿试后首日读卷官们必须将考卷阅览完毕,今日就要进呈给天子,明日则要放榜,时间可谓十分紧凑。
关乎天下士子的要紧事,他们属实是不敢拖,昨日便已阅完,演下忙碌的模样,不到片刻,点头请示一番首辅,众读卷官已将各自推选的考卷挑出,放置在桌案上,交由宦官呈上。
天子一般只定一甲,不过有时还会对二甲前列进行变动,若是有了变化,那定名次的诸位大人就要在心里算计下了。
最先看到李宁安文章的是谭彦霖,他为人最为公正,不过这是仕林给与他的看法,至于他本身别人看不看的透就无人可知了。
说到底,这种为官之道与他所在的位置无差,身为翰林学士,基本上无缘政论。
他与潘世同关系不错,不然皇上就不会用他当主考的副手了。
会试时便是他点的李宁安,现一看李宁安殿试文章引用典故巧妙,而且隐喻恰到好处,策论点切合实际,真可谓是一等一的好文章。
嘴中不禁发出感叹,视线还游弋在几位阁臣之间。
李宁安的考卷昨日选定后,自然就揭开了糊名,今日更是誊抄了数份分与众人评看,原文当然是已经摆在了龙案上。
潘世同认可的点点头,郑礼宁依然是一副泰然自若地模样看不出什么。
此次他为读卷官,在判卷时考虑的便不只是自己,也有内阁中几位大佬的看法。
在庆宁朝的内阁,首辅郑礼宁已经成了摆设,故而这文章郑礼宁是否欣赏并不重要,还得看是否能入潘世同与张国起之眼。
两人同为东宫辅臣,郑礼宁解官之后,二人必有一人居于之上。
作为翰林学士地谭彦霖一贯就是打太极,秉承着两边都不得罪。
谭彦霖眼看张国起神色不明,正要提笔,只听张国起道:“文乃好文,年岁过轻,恐不宜委重任。”
咔,停顿一下,潘世同脸上毫无变化。
谭彦霖思忖一二,在考卷上画了一个尖,判为二等。
六部、都察院、翰林院的诸位大佬们纷纷为自己心中的举子打分,只不过政治立场还是占有一方面的。
并非人人都含私心,同样又不依附于任何人,行事只为公心,再者说他们的意见并不重要。
最终结果还要看皇上的。
紧接着,阅卷官们拿起朱笔开始评阅第一份考卷。
殿试阅卷的原则是严格的,一等即为顶尖文章。
如果第一位阅卷官判定某份考卷为一等,那么第二位阅卷官就不能将其判为三等。
这样的评定方式会使得被圈出最多次的文章成为推荐的考卷,并且其中圈数最多的将被内阁推荐为前三名。
随后其他阅卷官也依照这个原则进行评定。
当十几份考卷被阅读完毕后,郑礼宁出言道:“既然考卷已经选定,这些将是本官与诸位一同呈给天子的三甲考卷,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作为内阁、九卿和翰林院重臣推荐的考卷,它们的推举标准丝毫不亚于廷推了。
因此,所有的阅卷官都没有任何异议。
“那我们就填写榜单吧。”
从二甲开始的十个名额将由阅卷官按照内阁至翰林院的顺序填写,这么做是为了彰显内阁到翰林院的权威性。
选拔国家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阅卷官昨晚都没有合眼,好不容易熬到今天才能向皇帝呈上考卷。
除了考虑到内阁中几位年龄较大的阁臣并在侧殿准备了几张躺椅以体恤他们外,其余大臣只能席地卧在桌旁小睡片刻。
还未来得及休息,阅卷官们只是稍事进食,就整理好衣着集中到文华殿面对皇帝。
今天除了选定名次外,还要朗读给皇帝听。
阅卷官们依次在皇帝面前展开考卷并朗读。
在阅卷官朗读完后,每篇考卷后面还附有皇上的点评。
殿试毕竟是皇帝亲自确定的重要考试,因此他会像会试和乡试一样写下批语。
每读完一篇策论,庆宁帝的表情都会有所不同。
选择哪篇考卷作为状元卷,也代表着皇帝偏向何人。
这一科殿试注重实务,尽管庆宁帝为人和蔼可亲,并且对大臣们也很信任,但皇帝的权力不可剥夺,在确定状元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在皇帝面前插话。
皇帝就是皇帝,他话至高无上。
十几份考卷全部读完,庆宁帝也有些疲倦了。
他微笑道:“大家推荐的文章确实是佳作,我读来也非常喜爱。几位卿家推荐的第一份考卷我觉得非常不错,诸位卿家觉得如何呢?”
这个时候,虽然已经到了殿试读卷的时候,但考生的试卷仍然密封着,皇帝并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这也是皇帝为了展现取士公平的意图,然而这只是为了给大臣们看的。
昨天皇帝从身旁的宦官那里得知了内容,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些事不说出来,朝廷便清楚透彻。
在这关键的时刻,天子的决定已经公布,众臣工自然不会反对。
喜欢别问,我科举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别问,我科举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