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这是让蓝星所有吃瓜群众都感觉魔幻的一年,一个接着一个的黑天鹅事件让他们感觉到一阵应接不暇,直到最后米国的次贷市场爆炸,所有人才意识到这回问题真的大了。
次贷危机影响的可不只是米国,这场由米国房地产崩溃所引起的金融海啸直接席卷了全球,它致使蓝星主要的金融市场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危机。
毕竟米国是其他地区最大需求来源之一,其因为需求急剧下降必将损害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蓝星贸易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因为欧美的韭菜们都拿钱去买理财产品,现在亏了,那肯定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
米国其实也可以全力印钞来分摊伤害给蓝星所有玩家,但是东盟这个铁头娃忽然表态了:“你只要敢印老子就敢把美元当成废纸去擦屁股。”
最后本杰明为了连任,军工复合体也不愿意去做这种注定血亏的生意,大家都选择了另一条路,而高盛一群人也感受到了危机感,便和本杰明做了一些PY交易,米国这辆内里已经千疮百孔的破车就这么轰隆隆的开上了另一条路。
虽然其他人都开始大建了,但是欧萌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国内刁民太多。。。
有的企业正艰难度日,有的企业却是在摩拳擦掌。
托次贷危机的福,并夕夕这个在很多人都看来非常奇葩的欧洲电商巨头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销售额居然不降反升,并且还开始大肆兼并一些中小企业,但是却被一群二道贩子中间商给恨的咬牙切齿。
不客气的说,欧洲现在还没开始大规模游行抗议,并夕夕起码有五成的功劳。
每当欧美玩家国内经济出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市场上的商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市场开始饱和,而计算这个这个饱和的时候却又只计算部分人群的购买力,其他看上去并不消费的群体不管是多还是少就这么被忽略了。
直到最后快要火烧屁股的时候,官方和快要破产的企业才捏着鼻子不情不愿的承认:原来是市场上的商品太贵了点。
在这种情况下,兜里没多少钱的人当然不愿意消费喽。
这个时候其实只要把价钱降一点就能解决问题,可惜有人却说不能降价,而这些人恰恰又掌握了销售渠道。
陈意小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米国大萧条时期商人为了维持牛奶价格,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低价格卖出去,后来他对此感到非常的疑惑,就算是低价卖点出去也可以回点本钱啊。
但抛开那些说的头头是道却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的文章。
简而言之就是中间商死命的压低采购价抬高零售价。
中间商压低采购价,奶农的奶完全卖不出去,最后只能倒掉部分将价格拉回来,不降价出货的原因是只要他们敢降价,中间商会继续的根据市场规则死命的压低采购价。
当奶农将牛奶倒掉之后,中间商会继续向想买牛奶的消费者披露这一消息,美其名曰这是市场波,让终端零售价持续上升。
如果说米国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还可以被推脱为所有人都没钱买的起牛奶喝了,那陈意穿越前亲眼见过的一个案例就能说明一切。
某个时间段农民菜地里的蔬菜一颗几分钱的价钱都卖不出去,最后只能烂在菜地里,然鹅,当时的市场行情是蔬菜一直都在涨价。
当时可没出现什么大萧条消费端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蔬菜持续涨价的市场行情是供给端不足,这种和课本上奶农倒奶原理几乎差不多的现象,已经不能用大萧条这个万金油的原因来解释了。
在这整个过程之中,中间商手里其实掌握着足够的货,他们的目的是继续压低采购价格提高销售价格,至于上游供应商亏不亏,消费者买不买得到相关商品关他们屁事。
反正他们已经圈定了一群购买力足够的客户群体能保证把自己手里的货散完。
可要是这些购买力足够的消费者的兜里也没钱了呢?
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大批货物积压在手里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是又没人敢去降价销售,所有同行都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他们必须得维持相关行业的市场价格,因为他们都在等待经济危机过去。
而这时候二道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被他们压价的供应商的困境,但最倒霉的还是那些供应商,因为他们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了,工厂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就是需求端不足,当然这个需求端往往不是指的消费者,而是这些二道贩子。
显然这是分配制度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愈演愈烈之后,就是一堆供给端的企业接连倒闭,连带着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也跟着倒闭破产,最后行成一波庞大的破产潮。
欧萌和米国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就要面临这种危机。
米国选择了一种类似以工代赈的方式,将大把票子塞到穷鬼们的手里,这样就能压制需求端不足的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