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杜婆子这样也就罢了,可同样是杜长和的儿子,为嘛对大山漠不关心呢!大山读书好,杜长和却宁愿让两个念的不好的两个儿子继续到县城读书,也不让大山去,真真奇怪了。
听到李大婶的话,孙婆子脑子里好像想起在世的婆婆曾经说过杜婆子年轻的时候经常跟婆婆吵架,一生气就回娘家。
杜长和被婆娘吃的死死的,忍不了几天就去接媳妇。当初的杜老婆子可没少被这个儿媳妇气得吃不下饭,更气自己心疼的小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心里尽想着媳妇。也就是那次,不光杜婆子在娘家住了半个月,杜长和去接杜婆子,也在娘家住了好几天。
还是杜长顺亲自去找,说家里的老娘病倒了,杜长和跟杜婆子才一起回来。当然了,杜婆子回娘家的时候,杜婆子是挺着个大肚子,回来的时候,却是抱着奶娃娃。当时大家都以为杜婆子早产,并没有人怀疑大山是不是杜婆子和杜长和的亲儿子。
孙婆子想到这,走到田埂边上,小声说道:“你刚才说的话,让我想到了以前我婆婆讲过杜婆子年轻时的事儿,那大山是杜婆子在娘家生的,七个月就生了,当时都说大山福大命大,不仅养活了,长得也好,根本不像是早产的孩子。”
李大婶是杜婆子的邻居,对杜婆子家里的事情知之甚详,想了想,道:“照你这么说,也就杜长和,杜婆子的娘家人亲眼看到大山出生,我们村子里的人都没见着。”
李大婶眼神闪烁。像是发现了新八卦似得,非常兴奋,若是真的,那可是杜家村惊天的八卦了!
“是的,当初杜婆子闹气回娘家。刚才听你说杜长和,杜婆子不把大山当成亲儿子,我心里就咯噔一下。你仔细看看啊。杜长顺。杜长和一家相貌普通,可你看看,大山那孩子长得多俊啊。小时候。唇红齿白的,可比村子里的小姑娘长得还俊俏。再有啊,你看这个子,大山可比他其他三个兄弟高出来大半个头呢!没道理。四个儿子,三个很矮随爹。只有一个儿子个子很高啊!”孙婆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实际情况,倒是分析地井井有条。
李大婶听了,连连点头道:“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儿。那杜长顺的儿子杜清尘,是个秀才公,也没大山那孩子长得好!还是那孩子聪明。杜长和那个老混蛋不让大山那孩子读书,这孩子就替两个哥哥干活。让哥哥教他识字。那大海和大河,小时候两个人一肚子坏水歪心眼子,不希望被弟弟赶上,不教大山。大山就去杜长顺家里,跟着杜清尘学。人家秀才公杜清尘都说了,说大山若是考试,绝对能考个秀才回来了。杜长和,杜婆子这样的歹笋能长出大山这样的好笋?”
孙婆子和李大婶面面相觑,一件件,都能看出杜婆子和杜长和对杜大山不上心,甚至漠不关心。
“这事情都过去三十多年了,我们姐妹两个说说就行了,不要跟外人说啊!”孙婆子满眼八卦,迫不及待想跟其他的姐妹分享这个八卦了。
李大婶知道孙婆子这个人的脾气,这话绝对会传出去的,不过大山都死了,加之杜婆子,杜长和对大山家的妻小不好,传出去或许还真有人信。再说了,村子里每天都有很多风言风语,也都是大家在背后传传,能让杜婆子吃瘪,她很高兴。
“说的是!我不会乱说的。”李大婶轻笑说道,等着村子里的闲言碎语疯传的情况,看看杜婆子到底是怎样的反应。
至于那杜大山是不是杜婆子,杜长和的亲儿子,呵呵,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杜婆子回家,胡乱做了点饼子,拎了一罐子水,便送到田里,就带了一点咸菜,连个热菜都没炒。
饥肠辘辘的杜长和见杜婆子连个菜都没炒,没好气问道:“你回家这么长时间,就做了这个东西?”
杜婆子知道瞒不住杜长和,擦擦眼睛说道:“我刚才去五郎那看看,那......那杨氏居然带着孩子们,大包小包回娘家去了。”这个娼妇,居然说假话糊弄她,戏耍她。
杜长和对杨氏没来帮着干活,本就心里不满,听到杨氏居然在忙季回娘家,心里更加堵得慌,面色阴沉,默不吭声喝着水,吃着高粱饼子。
杜婆子跟杜长和生活在一起几十年了,是最了解杜长和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把杜长和吃的死死的。见老头子对杨氏有意见,杜婆子心里暗乐,哼哼,杨氏,等着吧,以后有的是机会收拾你!
杜六妹小脸通红,被玉米饼子噎得直伸脖子。她不想干活,也不想吃这种难以下咽的粗面饼子。
吴翠花心疼女儿,赶紧端了一碗水,道:“六妹,赶紧喝口水!”
杜六妹喝了一口水,艰难地咽下了喉咙里的高粱饼子,脑子里想起以前没有分家的时候,杜七妹整日跟着家里的大人一起干活,她跟杜四妹则是在家里做做家务,做饭,根本不用下地干活,那日子过得非常轻松惬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