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破窗效应?”
谭红尘晃眼一瞥,恰巧看到书页上写的“破窗效应”,又想到网管小帅哥上次与自己闲聊过这个话题,心中好奇,忍不住惊呼出声。
网管小帅哥抬眼看了一下,认出了谭红尘,便微笑道:“对的,破窗效应。”
谭红尘问:“你看的这本书便是专门描写这些效应的?”
“准确的说,这叫心理学定律。”
小帅哥应了一声,顺手将柜台上的书合上,露出封面,封面上的书名果真是“心理学定律”。
谭红尘问:“这里边一共有多少个定律?”
小帅哥道:“我没看完,估计四五十个吧。”
谭红尘忙道:“那等你看完,能把这本书借给我看看吗?”
小帅哥狐疑道:“这之类的书,你们大学的图书馆里多的是吧。”
谭红尘发现自己的失态,干笑两声,准备买好饮料回去。
小帅哥却忽然把手头的书递过来,和煦笑道:“在我来这网吧工作之前,这本书就已经被放置在柜台了,无人认领,便是无主之物。你若想看,就拿去看吧,下机的时候再还回柜台就好。”
谭红尘满心感激地接过书本,致谢一声,连饮料都忘记买了,匆匆回到座位。
“乐乐,你先玩一会,我发现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想先看一下。”
谭红尘坐下,见王乐乐正等着自己,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声。
王乐乐蹙着眉看了一下他手头的书,似笑非笑道:“一本写心理学的书就让你激动成这样,莫非你还想学读心术?”
谭红尘道:“看书学会读心术是不可能的,但稍微学会察言观色倒并非不可能。”
王乐乐的脸一紧,很想大骂一句“你现在就很不会察言观色,没看出我希望你先陪我玩游戏吗”。但她没骂出来,因为她看到谭红尘已经全神贯注地看书了。
——不爱看书的人,似乎也从不打扰别人看书,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大概原因是“于心不忍”。
谭红尘看得很投入,满脑子都已钻进文字里。他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简洁,简洁程度几乎不亚于只用“之乎者也”的文言文。
如网管小帅哥所言,书中只有五十个左右的心理学定律。而每个定律几乎只有一个名字和不到二十字的解释,比如“晕轮效应:以斑窥豹未必准,以偏概全要不得”,比如“詹森效应:抛开心理包袱,发挥应有水平”。整本书的文字描述极少,剩余的大部分版图空间都是形象的配图。
因为每个定律都没有与之契合的实例,导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谭红尘花了半个小时将其中定律全数浏览,能记住的寥寥无几,能理解的更是少之又少。
他一时的感觉是,仿佛懂了许多东西,又仿佛什么都没弄懂。这种似懂非懂情况很普遍,许多少年从学生时代开始便无数次产生这种奇怪错觉。有的学生选择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有的学生则选择上下求索,寻根究底。
谭红尘自然属于不求甚解的前者,不然他也不会以不上不下的高考成绩进入交职院。
但今天,他一反常态,有了求索之心,想要深度了解各种心理学定律。
书上没写明白的定律,他可以上网查。在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有个叫“百度”的网站非常好用,仿佛只要是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它那里都能搜索得到。
于是,谭红尘按照书中的各种名词开始搜索,第一个搜索的便是“责任分散效应”。
书本上对这个定律的解释是:见死不救,分散责任以求心安理得。
百度上的实例是: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外,一个名叫朱诺比白的女孩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大呼救命,近处住户的灯都亮起来,凶手逃跑。可没多久,凶手去而复返,她再次呼救,附近灯光再亮,凶手再逃。当她以为自己安全了,上楼时再一次遇刺。这一次,她依旧呼救,周围住户的灯都亮起,却无一人上前营救,甚至无人报警,她最终遇刺身亡。
百度的解释是: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世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沦丧的表现,因为救人的场合不同。当某人遇害,能救他(她)的只有一个人时,这个人就很难见死不救,因为这需要承担很强的罪恶感。可若某人遇害,能救他(她)的人超过复数,那么这些人就有可能见死不救。因为每个人都想着“我不去救,总有人去救”,他们把救人的责任分散了,每个人只承担微弱的一点责任,不足以构成罪恶感的责任,导致最后没有一个人前去救人。
谭红尘看完百度百科,心头感慨万千,以往的时候,他从未想过“救人”一事还存在如此诡谲的玄机。而今看来,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人心更是变幻莫测,仿佛任何事情都一定藏着深层次的玄奥。
可笑的是,百度上的实例被佐证过,朱诺比白的故事虽然存在原型,但许多情节都是无中生有虚构出来的。当时遇害人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遇害的,周围并没有目击者,案发后有人报警,受害人也并未当场死亡,而是重伤不治才死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