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太子朱厚照是什么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
不管认为朱厚照心黑还是手辣的,都无法否认他的大局观。朱厚照做事往往从大局出发,能给百官讲一堆的大道理。连阴人也能讲个头头是道。一般来说,朱厚照定下大方向,会由其他人补充细节。
当京师传出太子做媒、让李东阳的儿子要娶王恕孙女的时候,很多人是不信的。
高承庆上报流言的时候,刘健嗤之以鼻。“北伐仓促进行。太子哪来闲工夫给人做媒。”
不但他们无法确定达延汗身死,鞑靼内部也不能确定。趁着鞑靼群龙无首的时候发动北伐,能提高北伐胜率。但同时也让百官的工作量大幅提高。刘健忙得脚不沾地,连续十天住在文渊阁没有归家。
李东阳和谢迁同样也没回家。英国公等五军都督府等不及兵将到位,已经乘坐热气球赶赴宁夏等多地。内阁三人忙着调集军粮、武备、物资等忙得团团转。
现在已经八月,北地即将降温。五十万将士的冬装又是一件头疼事。羊毛、棉衣肯定要大卖了。太子一手采购,一手制造,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刘健对朱厚照赚银子的本事佩服不已。会赚银子,但更会花银子。京官哪一个不是人累心累!
李东阳协调兵部、工部之间的火药运输大事回到文渊阁歇息的时候,刘健把王李两家联姻的消息当笑话说了出来。
李东阳沉默半响,清咳了一声,“首辅大人,此事千真万确。下官已经与王家交换了庚帖。”
刘健震惊地摔了鼻子上挂着的眼镜。
谢迁猛然抬头:“为何?”
太子给臣下的儿子做媒,怎么看怎么觉得违和。谢迁宁愿相信这是弘治帝的手笔。可事实上弘治帝天天跟着老道修身养性,许久没接触朝政。宗人令把太子仓促北伐的事告到弘治帝面前,弘治帝也没发表看法。
既然消息已经传出去,李东阳也没瞒着的必要。“太子想让我离开内阁,出任北地布政司。”
都是官海沉浮多年的佼佼者,李东阳不用说的太透两人也能想明白王李两家联姻的好处。在朝堂上,如今能和刘健唱对台戏的也只有老尚书王恕了。谁让王恕太能生,也太会教养子弟。
“婚事是王恕的提议,还是太子的意思?”刘健问。
“王老尚书主动提及。”
刘健顿时挺直身板全身防备:“内阁少人,必要补充人员。王恕想做什么?难道想入阁?”
太子初摄政的时候,表露过对李东阳的赞赏,默认李东阳是下一任内阁首辅的人选。突然决定把李东阳从内阁调走,实在太出人意外。
王恕是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出奇地保持敏捷的思维。当初王恕在朝为官时始终没能入阁。以王恕为首六部尚书挑战内阁地位,那时闹得很凶。
太子一心想削弱内阁实力。刘健得知太子把王恕招为顾问时,最担心两人会联手对付内阁。
“太子有意往内阁添人。”李东阳苦笑不已。
谢迁保持沉默。北伐需要大量的军需物品,太子需要江南商人支持。他的阁老身份暂时很牢固。可今后的内阁还是他熟悉的内阁吗?
刘健沉声道:“鸿胪寺通知明日在京六品以上官员全部上朝。有什么事明日见分晓。”
刘健心态很好。北伐诸事繁多,太子正要他卖力干活,不会在此时换了他。选谁补入内阁能反映太子对内阁真实的想法。到时也方便他见机行事。
-------------------------------------
八月初八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京官们为了至今没能就位的五十万大军连轴转了10天。各官衙分成三班倒,保证官衙昼夜有人值守。快到八月十五中秋节,百官们奢求能腾出晚饭时间与家人吃顿团圆饭。
太子摄政后,为了朝会的效率尽量缩减参与朝会的官员。通知全员上朝的时候,百官也没多想。以为是要讨论北伐相关事宜。贺兰山一代被太子府年轻官员们轻易拿下,没遭遇鞑靼人的抵抗。不懂军事的官员也知道,这时候要趁热打铁,加快北伐步伐。
百官在奉天门几顶用铁架搭建的移动帐篷下站定。朱厚照出现在坍台上,落座。“啪”一声,鸿胪寺官员打响朝鞭。朝会开始。
“宁夏卫在卫所中按兵不动。太子府汝箕沟驻地夺下平虏城。驻地主官刘学成上奏,请求改平虏城为平昌城。”通政司先通报了北方军情。
由于宁夏卫没动,朝臣们没有立场指责太子府的胆大妄为。但北伐在太子的裹挟下骤然拉开序幕,百官们也是有气的。哪怕改城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折的还是刘首辅的孙子,百官们也没给面子。
御史言官集体反对。刘健没出声,朱厚照耸耸肩也没下场辩论,改城名的提议被否决。
“下面本王有事要宣布。”朱厚照挥了一下腰间的九节鞭,让百官保持安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