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提问结束之后,激荡新闻记者转向镜头,用中文简单的总结了一下采访的内容:
“这两位国际友人就是曼彻斯特的本地人,是一对情侣。
“他们事先不认识陆湘儿,但女孩很喜欢维也纳爱乐乐团。
“他们是得知今晚的音乐会是爱情主题,所以才决定一起来听的。
“他们对音乐会的评价很高,认为陆湘儿的演奏很棒。
“为了扩大采访样本,我们再找几位外国观众进行采访,跟我来……”
激荡新闻记者按照不同的年龄层,分别找了五组外国观众进行采访。
全部采访完之后,激荡新闻记者对着镜头总结道:
“我们采访了五组外国观众,年龄从九岁到六十岁都有。
“五组观众对音乐会的评价都很好,其中对音乐会称赞最热烈的是一位五十岁的大叔。
“大叔说他也是做音乐类工作的,竖起大拇指称赞音乐会特别棒,还说下次有机会,还要把再听一次。
“五组外国观众,虽然样本不大,但从采访的结果来看,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在这五组外国观众里,其中四组都不认得陆湘儿。
“只有那位做音乐工作的中年大叔,知道陆湘儿是帕格尼尼金奖得主。
“从采访结果来看,今晚这场音乐会,十分成功。
“而且,我刚刚去售票处问了,没有剩票,可以说是座无虚席。”
正当激荡新闻记者对着镜头总结采访结果的时候,摄像师突然将镜头一转,对准音乐厅门口。
激荡新闻记者话还没说完,镜头突然就移开了,皱眉问道:“干什么?”
摄像师伸手指了音乐厅门口一下,急切说道:“快看,那个是不是名人,我看着很眼熟。”
激荡新闻记者转头一看,第一感觉也是眼熟,很快就想起来是谁:“那个是……是……银奖!快!我们过去采访。”
他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了,但记得他的外号,赫然正是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银奖得主,奥地利的着名小提琴演奏家,帕特里克·佩特。
激荡新闻记者快步走上去,拦在帕特里克·佩特面前,用英语打招呼:“你好,我是华夏的记者,这是我的工作证,请问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帕特里克·佩特作为奥地利的名人,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访了。
面对外国记者,更要保持庄重的形象。
他站定之后,整理了一下西装下摆,答道:“可以。”
激荡新闻记者想起了这位银奖得主的名字,问道:“请问你是帕特里克先生吗?”
“是的,我是帕特里克·佩特。”
激荡新闻记者继续追问:“你是专门来听音乐会的吗?”
帕特里克·佩特点头:“是的,我今天上午才从奥地利过来。”
激荡新闻记者:“帕特里克先生,你是为了维也纳爱乐乐团而来吗?”
帕特里克·佩特缓缓摇头,答道:“不是,维也纳爱乐乐团是奥地利的着名乐团,我很喜欢,但平时合作比较多,没有必要专门从奥地利飞过来听他们的音乐会。”
激荡新闻记者眉头一挑,追问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你从奥地利专门飞来曼彻斯特听音乐会?”
帕特里克·佩特很诚恳,答道:“是为了来听miss陆的演出,她和乐团合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棒。”
激荡新闻记者:“你和陆湘儿小姐,在帕格尼尼大赛上是对手,而且她拿了金奖,导致你只拿了银奖,你们不是竞争对手吗?”
帕特里克·佩特语气平静的答道:“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对手,只有超越自己,才是攀登高峰的唯一办法。”
激荡新闻记者:“你是专门买票来听音乐会的吗?在奥地利买票,难买吗?”
帕特里克·佩特摇头答道:“买不到票。”
激荡新闻记者:“那你是怎么得到的门票?”
帕特里克·佩特:“我用两张我的音乐会门票,和mr.方换的。”
激荡新闻记者没想到竟然是拿门票换门票,脸上露出了十分有趣的表情。
……
第二天,激荡新闻记者采访的内容,发布到网上,再次成为了热点新闻。
【陆湘儿《梁祝》主题音乐会第二场,演出成功,座无虚席,国外观众好评如潮。】
这条新闻标题下面,还放出了采访的内容。
特别是那位音乐行业的大叔,两只手竖起大拇指称赞的样子,很有喜感。
在这条新闻下面,基本没有流量粉丝开喷。
毕竟都在国外获得了成功,逆风输出只是自讨没趣。
没有喷子,反而让评论没了乐趣。
一向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乐子人,开始搞事情:
【怎么又演出成功了?这么无聊的演出,有什么好看的?我呼吁大家都别买票去看了。让我抢一张。】
【怎么只采访外国观众?采访国内的观众,说不定就会给差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