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穆青很晚才回到家。
把提职、分房两个好消息告诉了岳父岳母和妻子,岳父岳母拍掌叫好。
他看着妻子高兴得像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欢呼雀跃的样子,穆青觉得很幸福,就有泪水慢慢淌进了自己内心深处,滋润了干涸的心田。
穆青和妻子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他很感谢妻子能看上他。
他喜欢妻子的纯真善良,没有心机。他跟妻子相处,觉得轻松愉悦。曾暗自发誓一辈子要对她好,要让她生活幸福。
妻子是自己生活中的那一抹亮色,认识她以前,穆青就像一直走在灰暗的沙尘暴天气里。
从小不能违背父亲的意愿,动辄打骂,让穆青不敢对“外界”有什么奢求,甚至正常要求都不敢有。
于是只能自己要求自己,慢慢养成这样的习惯。
在穆青小时候的世界里,父亲的意愿,作为离他最近的“外界”,是不可违背的。
他内心又不认为这个“外界”是对的,于是去与这个“外界”抗争,抗争的结果,就是嘴角被打的淌血。
为了求得内心与“外界”的平衡,不再去争,与“外界”只是淡然处之,甚至无视。无视这种灰暗的沙尘暴,不再与其相争。
这应该是穆青自己“与世无争”心愿最根本的来源。
长大后,即使参加工作,这种“与世无争”作为一种惯性一直保持着,于是只关注自己的内心。
内心犹如一盏油灯,光亮如豆,他小心呵护不让外界的沙尘暴吹灭。
这唯一的光亮,就是穆青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努力。
这种努力只是一个人的孤独跋涉,遇到的困难、挫折、悲伤、喜悦、沮丧、焦虑等等都要一个人承担,内心需要装下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在这如豆光亮照耀下,即使内心存放的东西已经很多,而且还在增加,也不敢拿去“外界”。
穆青觉得“外界”的沙尘暴还过于猛烈,拿去外面就会被吹散。这也就是他不得不“心大”的原因。然而这其实让他感觉很沉重,很无奈!
直到认识自己的妻子,他看到了远方天空中那一抹橙红色的亮光。
推测外界的沙尘暴也许会逐渐消退,今天,王铁与他所讲,让他觉得沙尘暴也许过去。
这时的穆青清晰地意识到,相对于内心,自己接触的“外界”在逐渐变大。
离自己最近的也不再是父亲的意志,而是自己妻子的善良与理解,工作环境的友善与帮助。
其实,如果进一步认真想想,这个“外界”早在他大学时期就已经发生改变。
最明显的例子,那时候与贺民生、张凯之间的友谊,学术上的争论,是没有约束的,没有不可以违背的意志。
参加工作后,梁亚静对穆青方案的接受、企业管理部经理对他的赞赏、张经理对他的肯定。
到王铁对他敞开心扉,对他职位的提升、分房的帮助,甚至胡经理的不计前嫌,这一幕幕在穆青的脑海里逐一浮现。
可以肯定,“外界”不再是他理解的沙尘暴,他更不用小心呵护内心油灯如豆光亮。
那光亮在逐渐变大,在被“外界”接受,在走向“外界”,在与“外界”的阳光融合。“外界”和内心的那道分界线在逐渐变得模糊,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消失。
那些在内心深处沉淀已久的悲伤、窃喜、忧愁、焦虑等情绪,那些在内心深处已经变得潮湿、陈旧的无奈与沉重,都在慢慢地晾晒在阳光下,在挥发,在升华。
穆青的内心在慢慢变空,这让他变得轻松。
王铁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穆青不是很理解,但理解王铁讲的“争与不争其实不重要,做你自己就好”。
这应该是对自己内心努力的肯定。希望自己能保持这种状态,做好自己。
至于是否要与“外界”相争,王铁的意思是不重要。
穆青大概想明白,其实自己内心努力如果与外界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争”,因为他一定会给内心以外的“外界”造成影响。
不论自己能够提前转正结束实习期,还是提职、分房,都是内在的努力给“外界”施加的影响,没有内在的努力,这些“外界”的东西是“争”不到的。
虽然从穆青本心事先并没有这样的预期,但实际的结果却不得不承认,只要努力,事先没有预期,也不等于就没有“争”。
有预期,应该就一定是在与“外界”相争,这也并不可耻。
不论有没有预期,都会有“争”到“争”不到的不同结果。只要努力了,不论结果如何,至少人生无悔。
与世无争,除非自己内心不再努力,自己“外界”才有不受影响的可能。
穆青想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愿,其实范围很窄,就是指事先没有与世相争的预期以及心愿而已。
之前是一种消极的无奈,今后可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一种豁达。
“争”应该包含对抗、敌意成分,包含对“外界”友善的否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