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步出皇宫之后,将适才目睹的一切详尽地禀报了董卓,并阐述了自己的推测。
“相国,依在下看,天子似乎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懦弱。”
“他能在宫门处恰到好处地出现并阻止儒,此等举动绝非一时冲动所能及。”
尽管心底尚存一丝犹疑,但李儒对自己的智谋与策略始终满怀信心。
一个八岁的毛头小子,又如何与他争斗。
比心智,他还差得远呢!
“文优啊,你认为那刘协小儿是在装疯卖傻?”
董卓对此显得颇为淡然,内心实则充满了不屑。
即便刘协真的在藏拙,又能怎样?
洛阳的兵马皆在他董卓的掌控之中,敢于反抗者,唯有一死。
他既然敢对弘农王下手,就绝不会对天子刘协心慈手软。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董卓已是无所畏惧。
然而,李儒的忧虑远不止于此。
他们虽然已占据洛阳,但董卓的强横霸道已让满朝文武心生怨怼与不满。
若继续这般肆意妄为,恐怕终将酿成无法挽回的大祸。
“相国,在下不敢妄言断定,但对天子之监视万不可懈怠,还有那孙坚,亦需多加留意。”
“知道了,此事你去办吧,老夫有些乏了。”
董卓有些疲惫的摆了摆手,算是应允了李儒的提议。
随后抱着两个前凸后翘的美姬,步入后堂处理公务。
望着董卓那略显佝偻的背影,李儒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不禁长叹一声。
“相国啊相国,您难道真的忘却了昔日的雄心壮志?就此沉沦堕落了吗?”
如今的董卓已完全沉迷于奢华安逸的生活,早已不再是当初他追随的那位凉州豪杰了。
……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
董卓虽逐渐放松了对朝中群臣的戒备,但李儒却未曾有丝毫松懈。
相反,他对朝中大臣的监视愈发严密。
只是他能监视得了朝廷内的官员,却无力顾及朝廷外的动向。
骁骑校尉曹操逃至陈留后,得到了当地富商卫兹的鼎力相助。
他在陈留竖起一面白色大旗,上书“匡扶汉室”,广招兵马,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起义军。
为躲避董卓的报复,曹操的父亲曹嵩带着幼子曹德逃往琅邪避难。
与此同时,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了京师三公的书信,派人送往各州郡。
信中痛陈董卓的种种恶行,呼吁各地方举兵讨伐。
济阴太守袁绍率先响应,并拿出一份声称是天子刘协“亲笔”所写的讨贼诏书,号召天下英雄共讨董卓。
冀州刺史韩馥本就是袁家的故吏,不久便积极响应袁绍的号召。
后将军袁术则杀死南阳太守张咨,自封南阳太守,在南阳郡大肆招兵买马。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各地有实力的士族纷纷起兵或资助,响应这次讨伐董卓的战争。
相府之内,收到消息的董卓怒不可遏,气得暴跳如雷。
“这群该死的逆贼,本相对你们如此厚待,为何还要来讨伐我?”
平日里走几步便气喘吁吁的他,此刻却拖着肥胖的身躯在厅中来回踱步。
“本相为你们谋得官职,饶你们一命,如今你们却忘恩负义,真是岂有此理!”
众人眼睁睁地看着董卓发泄怒火,却无人敢出声,生怕在这个时候触怒了他。
成为相国后的董卓,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将军了。
对于稍有忤逆之人,他绝不会手下留情。
之前吕布因迟迟未到而遭到掷戟的事情,现在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凉州将校们虽然乐于见到这一幕,但也不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而作为之前事件的主角吕布,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漠然地站在一旁。
摆出你说你的,我听不见的态度。
自己的女儿到现在都没找到,哪儿有心情去管他董卓的事?
讨伐就讨伐呗,哪有自己女儿重要。
“你们都说话啊,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董卓怒视着沉默不语的众将,双眼仿佛要喷出火来。
“平日里一个个能说会道的,关键时刻却没一个顶用,全都是废物!”
“相国息怒。”
谋士李儒走出队列,神色平静地说道:
“关东联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不堪一击。”
“相国坐拥精兵十万,麾下强将如云。”
“再加上我们占据大义之名,消灭关东群贼,易如反掌!”
说着,李儒暗暗向左右使了个眼色。
董卓与他相处日久,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于是挥了挥手道:
“你们都先下去整备兵马,到时听本相号令行事!”
“诺!”
众将除了吕布外,纷纷拱手告退。
随后,董卓的目光又落在了吕布的身上。
“奉先,你也下去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