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电力驱动系统,但不能照搬照抄,因为他们的标准和我们的需求不同。”李卫东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套全新的电力驱动方案,“我们需要的是一套适合我们国情的电力系统,能够同时满足高速需求和大规模量产的要求。”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几条电力传输线路和车体内部的电动机设计,技术员们围了上来,认真研究着李卫东的设计图。
“李主任,您的设计考虑到了电力传输的稳定性,但是高速状态下,电动机的散热问题如何解决?”一位技术员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
李卫东微微一笑,早已胸有成竹:“散热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车体底部的风道来解决。高速行驶时,风道能够有效地将空气引入车体内,帮助散热。再加上我们会在电动机上安装多个冷却装置,确保它在高负荷运行时温度保持稳定。”
众人听到这里,不禁纷纷点头。虽然方案看似简单,但如果能够解决散热问题,电力驱动系统的稳定性将大大提高。
“但是,光有动力系统还不够。”李卫东继续说道,“我们还要解决车体的空气阻力问题。”
说到这里,他走到了设计台前,拿起一张动车组的车头设计图纸:“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空气。传统火车的车头设计过于方正,空气阻力大,速度一旦超过200公里,列车就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我们必须重新设计车头,采用流线型设计,降低空气阻力。”
他指着图纸上的车头部分,继续解释道:“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子弹形状,车头前部呈现弧线形,可以有效减少空气阻力,保证列车在高速行驶时依然保持平稳。”
技术员们围在图纸前,仔细研究着李卫东的设计。流线型车头的思路非常新颖,确实能够有效降低空气阻力,但如何在现有的制造工艺上实现这一设计,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车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解决了,但高速行驶时,列车的震动问题依然存在。”一位资深工程师提出了新的问题,“高速下,震动不仅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还会对列车的稳定性造成威胁。”
李卫东点了点头,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到了。
“为了减少震动,我们将采用全新的悬挂系统。”他在图纸上画出了列车底盘的设计结构,“我们会在列车底盘上安装多组空气悬挂装置,通过调整气压来吸收震动,保证列车在高速行驶时依然平稳舒适。”
“空气悬挂?”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微微皱眉,“这项技术以前从未在国内应用过,风险很大。”
“没错,技术上有风险,但如果我们不尝试,就永远无法突破。”李卫东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们已经走在了全球铁路技术的前沿,不能再因循守旧。”
技术员们纷纷陷入了沉思,李卫东提出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非常大胆,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空气悬挂系统、流线型车头、电力驱动……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意味着炎国的铁路技术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几个月后,实验列车终于在工厂内组装完毕。李卫东带着他的团队站在测试场外,目光紧紧盯着那辆崭新的动车组。车身银白色的流线型设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
“今天就是检验我们成果的时刻。”李卫东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
技术员们紧张地站在一旁,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测试对于整个项目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测试失败,他们的所有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但如果成功,炎国的铁路技术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李主任,一切准备就绪。”一位工程师走上前来,报告道。
李卫东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开始吧。”
随着指令的下达,实验列车缓缓启动。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车轮开始在无缝铁轨上滑动。最初的速度很慢,列车平稳地向前行驶,空气悬挂系统有效地吸收了来自铁轨的震动,车体几乎没有任何晃动。
“速度提升到100公里。”李卫东站在控制台前,冷静地下达指令。
列车的速度逐渐提升,达到100公里时,依然保持着极佳的稳定性。
“200公里!”李卫东的目光如鹰般锐利。
随着速度的进一步提升,列车依然平稳地在铁轨上行驶,空气悬挂系统和流线型车头的设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列车几乎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
“再加速,300公里!”李卫东一声令下,现场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列车的速度迅速攀升,达到300公里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仿佛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车体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平稳性,空气悬挂系统将震动降到了最低,列车如同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在无缝铁轨上飞驰而过。
“成功了……”一位技术员忍不住低声惊呼,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