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建立的初期,风云变幻,朱元璋的统治刚刚开始,他的手下大将如潮水般涌来,而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一场横跨整个帝国的大案悄然发生,震动着每一个朝臣的心。
这一日,朝堂上宁静而有序,朱元璋披着龙袍,坐在高高的龙座之上,目光如炬。他的手下大将们依次跪拜,气氛庄严而肃穆。然而,在这背后,权臣与权臣之间的明争暗斗,逐渐升级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就在朱元璋刚刚结束对朝臣们的训话时,那个名叫张延的年轻官员,突然被传召到朝堂。张延身材瘦削,脸色略显苍白,但眼中透着一种锐利的光芒。他在朝堂中颤抖着跪下,心中忐忑不安。
“张延,你可知为何召你入廷?”朱元璋冷冷地问道,声音如同寒冬中的北风,透着无形的压力。
“臣……臣不知。”张延语气微弱,心中焦虑万分。他知道,如今的朝廷局势复杂,人心险恶,自己身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便可能被牵连。
“你的同僚李文,在查办贪污案的过程中,竟私下勾结反贼,意图谋害朝廷安稳,你对此可有实证?”朱元璋的目光如刀子般刺向张延,令他心中一惊,额头微微渗出汗水。
“回陛下,臣曾与李文多次接触,他在与我讨论公务时,曾提及一些可疑之事。但臣没有确切证据。”张延心中苦涩,无法再继续隐瞒,却又害怕自己成为替罪羊。
“你说的可有其他证人?”朱元璋面露不悦,执掌皇权的威严令人窒息。
张延颤抖着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最终犹豫道:“回陛下,可能有常明,他常在与李文的议事中出现,可能了解一些情况。”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暗想:“常明这些日子行为有些诡异,难道真与此事有关?”当即下令将常明传入朝堂,令他如同一颗悬在刀尖上的灯笼,随时都有可能被击灭。
常明被唤入朝堂,面色凝重,双目闪烁。朱元璋冷声询问:“常明,你与李文交情匪浅,今有张延指控他与反贼勾结,你可还敢包庇?”
常明的心跳加速,强压住内心的恐慌,缓缓回答:“陛下,臣和李文共事多年,他为人正直,绝无此等胆敢勾结反贼之事。张延或许是误会。”
“误会?”朱元璋的语气更加冷峻,“你可知这事关国之安危,任何隐瞒都是叛国之罪。”
常明心中怦怦直跳,但他也知道,今天若不为李文辩护,等着他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牢狱之灾。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保持镇定,神情凝重地说道:“臣敢保证,李文为国尽忠,绝不畏惧威逼,若陛下要问,臣愿以性命担保。”
朱元璋心生疑虑,思绪如潮水般翻滚。他本希望通过查办贪污案振兴朝政,但眼下的情势似乎远比他预想的要复杂。事情的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而朝堂下,那些依附在权臣身边的小人们,所散发出的算计气息愈发浓烈。
未几,李文被传入朝堂。长年练兵的身躯,背影挺拔。他被几名侍卫押入殿中,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的神态,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李文,张延指控你与反贼勾结,不知你可有何辩解?”朱元璋的声音如山洪爆发,震撼得抑制不住的朝臣们心中汗湿。
“臣……臣无辜。张延乃是小人,见我升迁迅速,故意欲加罪于我。”李文显得激动,面上略有不安,心中暗想:“难道我在朝堂之上,也难逃此劫?”
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朝堂之上的哗然,众臣低声讨论,指指点点,惊恐之情溢于言表。“张延所言并非无凭,李文此刻的表现便极为可疑,”茅公公轻声说道,神情凝重。
“放肆!朝中之事,岂容你等小人随意议论?”朱元璋怒声喝道,声势如雷,令人窒息。
目光继续在李文和张延之间游走,朱元璋陷入深思:“若随意放任,恐怕事态将失控。然若杀之,是否就真能境界清明?”
时间在此刻仿佛凝固,朝堂之中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盯着朱元璋的脸色。内心浮现出强烈的不安反应,几乎无人敢发声。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在朝堂外响起:“陛下,微臣有事要报!”
出声者乃是宫中的太监李春,他在皇帝微微的示意下步入殿内,面色紧张。他手中捏着一小纸卷,微微颤抖,显然是从内中及时得知了什么震动朝堂的信息。
“有何事?”朱元璋冷声问道,感受到内心的隐隐紧张。
“陛下,此纸卷为近日捉获反贼所得,正是李文与他们勾结的证据。”李春颤栗地将纸卷捧上,恭恭敬敬地呈于朱元璋面前。
“好!”朱元璋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心中明白这一切注定要引发更深层次的波澜。随手将纸卷展开,目光如电。
朱元璋认真阅读纸卷的内容,时间仿佛凝滞,让他愈加感受到其中的威胁和阴谋。证据条理清晰,描绘着李文与反贼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着清晰的时间和地点的描述,甚至还留有他亲笔书写的一些信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