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人想近战,王凌却不同意。
“弧月阵,上弩!”王凌大吼。
身边军侯第一时间传达命令。
只见,秦军最前方的骑兵一拉缰绳,开始往一侧移动。
原本锥子型的骑兵阵型开始向一个狭长的弧形转变。
在转变阵营间,秦骑拿出了早就已经提早上好弦的手弩,扣动了扳机。
嗖嗖嗖~
又是一波箭雨,冲向秦骑的西戎人再次遭到了重创。
三千多人的队伍,还未靠近,已经死伤近半。
这时候,因为世代的仇怨,西戎人还能坚持,没有士气崩塌。
但当他们发现秦骑兵转了个弯后,与他们保持着距离,不断回首射箭,这直接击溃了西戎人的士气。
追不上,射不过,这怎么打?
不过,西戎人想跑,王凌第一时间发现,调转马头开始追击。
如果有后世之人见到王凌的战术,恐怕会惊为天人。
因为这种打法,几乎与唐朝的轻骑兵打法一模一样。
唐朝时期就是用轻骑兵淘汰了大部分甲骑具装的重骑兵。
这不是说唐朝没有重骑兵,只是重骑兵退出了其核心地位
‘见利即前,知难便走,风驰电卷,不恒其阵。’
这是轻骑兵的优势,匈奴骑兵发掘的,后来的突厥骑兵把这种打法推向了巅峰。
唐朝也就是以弓弩俱全的轻骑兵,配合陌刀兵,打出了偌大的疆土,打出了万国来朝的盛世。
半个时辰,三千多人的西戎人骑兵,被秦骑在后来追射,死亡超过九成。
“不追了,让他们把我们来了的消息传遍陇西高原。”
“打扫战场,救援伤员,只要战马,不留俘虏。”
随着王凌的命令,追击出去的骑兵缓缓返回。
沿途把所有杀死的西戎人头颅左耳全部割下,这些都是功勋。
秦朝是采取斩首记功的方法,但姜妄提出斩首太过残忍,于战场上还不方便,更容易滋生疫病,不如割耳朵方便。
也因此,秦国的斩首记功改成了割耳朵记功。
其次,世人对斩首记功都有误解。
《战国策》上记载:秦军是一支虎狼之师,他们胳膊下夹着俘虏、身上挂着人头,追杀逃跑的对手。
这是不对的,只有杀平民的时候,这种情况才可能发生。
如果在正规战场上,秦军是不可能割下的敌人人头的数量,来计算军功的。
首先,秦军的弓弩兵数量极多,他们的功劳如何计算。从理论上说,他们不可能割到敌人脑袋的。
其次,秦军的主要兵器是戈、矛、铍等长兵器,适合切割的刀根本没有,砍个脑袋可能得半个小时,人人都去割脑袋,这仗怎么打?
而且在人挤人、人挨人的战场上,你杀个人,割个脑袋,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按《商君书·境内篇》记载,秦国军官的功劳是根据指标完成情况来定的。
自己的军队斩首达到三十人以上,该队的百将、屯长才能记功;
攻城战中斩首八千人以上、野战中斩首两千以上,指挥的将军才能记功,从军吏到将领都可以得到赏赐;没有爵位的就能得到公士爵,有爵位的士兵可以各自晋一级爵位,大将、战车上的驭手甚至能每人赐爵三级,很好地平衡了其他兵种的功劳。
这样规定显然是为了强调集体的胜利远比个人的收获重要,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官们的指挥才能,防止军官们和士兵抢功劳。《秦律杂抄》甚至明确禁止军官们亲自上阵:“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
人头台帐建好以后,一定要写成大布告,在全军公示三天。发现有弄虚作假现象,处罚责任人,奖励举报人。
公示结束后,将军把没有异议的台帐上报给朝廷,朝廷根据账簿,分别给立功将士籍贯所在地的县官下文,让县官们去给立功将士进爵,并给其家人分地分房分奴隶以及安排工作。
简单清理完战场,掩埋尸体,王凌这才率军离去。
姜妄在东山学院教导他们的时候有规定,战场之后必须把尸体处理好了,无论是火烧还是掩埋,就是不能抛尸荒野,暴露在外。
而且未来这片土地属于大秦,把这些尸骨留在外面,也影响不好。
半个月的时间,王凌七战七捷。
凭借着五千人的部队让五个西戎部族感激涕零的投入了大秦的怀抱。
陇西郡,绵褚。
“兄长,左庶长王凌来信,言又有两个西戎部族感念我大秦天威,自觉臣服,让我们去接手。”冯劫找到了冯去疾。
“呵,王凌越来越会说话了。”冯去疾轻笑了一声。
“怎么办?还挪去榆中县吗?”冯劫问。
“没错,陛下说了要对这些西戎人统一管理。”冯去疾道。
榆中县,就是后世的兰州,位于秦西长城外部,处于陇西高原与陇东高原之间,比邻湟水与大河。
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