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是烧烤摊上最为常见的材料之一。
现在人们大都去外面摊上吃烧烤,或者三五好友戴上炉灶炊具来个户外野餐。
电商的发展让我们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购买食材和签子、木炭等一系列物料。
王利民介绍,二十多年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烧烤其实就已经很流行了。
他还跟朋友合伙开过烧烤摊,不过最后因为分配不均,两人闹了个不欢而散。
那时候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就是自己烧制木炭。
店里一般都是选用果木如荔枝木、枣木、苹果木等进行烧制,当然在没有果木的情况下其他木头也不是不行。
按照王利民指挥,三人在平地上挖了个直径一米多的浅坑,又挑选了些合适木柴。
将那些长一点的、粗一点的竖在坑中间,小一点的堆砌在两边,然后用枯草将整个柴堆覆盖起来。
等这项工作忙完后他们打来海水和泥。
李俊还纳闷,不是说不能用海水和泥吗?
老王解释这个泥和好后是要抹在柴堆最外层,用来隔绝空气用的,所以并不受海水影响。
待泥和好后,仨人将之细细的涂抹到木炭堆上。
王利民特意在柴堆底部留下了四个拳头大小的孔洞,用来供氧助燃也作观察之用。
柴堆最顶部也留了个同样大小的孔洞。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俊从底部空隙续了根烧着的柴火将柴堆引燃。
到这个间隙,老王才给他解释了木炭烧制的原理。
众所周知木炭是柴火柴不充分燃烧,碳化的结果。
废话,如果完全燃烧那不就成灰烬了嘛。
因此烧制木炭的思路,就是让柴火达到这种不充分燃烧的效果,刚才他们和的泥用来隔绝空气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由于火苗有向上燃烧的特性,从底部点火后随着火苗不断上升,整个半密封状态的柴堆将会逐渐被引燃。
氧气通过底部和顶部预留的通风口进入柴堆内部,进一步加快了燃烧速度。
当我们能够从顶部孔洞看到火焰时,就代表着整个柴堆内部已经全部烧着。
这个时候要赶忙用湿泥将预留的孔洞全部封堵住,柴堆没了氧气供应,燃烧反应自然就会慢慢停止。
只要等上一会儿,柴堆内部冷却后扒开泥土得到的就是木炭。
经王利民一番解释,李俊这才明白其中道理。
果然人类智慧无穷啊,这些还是生活里最基础的操作。
若换成是前沿时代的科技,怕是穷尽自己一生,都弄不明白里面的原理。
正说着,李俊已经能够从柴堆顶部看到炽热的火焰。
“时间到,可以了!”
随着老王一声令下,三人当即将和好的泥土覆盖在各个孔洞上。
直到被泥土覆盖的柴堆再也没有白烟冒出。
等柴堆完全冷却下来至少还得三四个小时,于是三人去海边清洗了手上、脸上和衣服上的泥巴。
山田新那边窑炉修的也挺顺利。
他也是在原地挖了个深度十几公分,直径差不多七八十公分的大坑,并在坑底挖出一条平直的沟渠。
而后同样用海水和起了泥,待泥和好糊又当起了泥瓦工。沿着方才的大坑一点一点堆砌,直到将炉子垒到一米来高才停止。
几人又双手蘸水,将窑炉外层细细的抹匀。
然后找来树枝木柴扔在窑炉里,从底部沟渠处点燃树枝,对整个窑炉进行烘干。
为防止热量流失,崔善雄还特意找来块儿飞机残骸覆盖在窑炉顶部。
待王利民和李俊过来时他们已经忙活的差不多,只等炉灶被烤干就能用了。
看到窑炉李俊想起来小时候农村里遇到红白喜事,制作大席菜的时候往往就会修建这种炉灶。
当然村里烧的都是上好的无烟煤,再加上个鼓风机,那种炭火别说做饭就是炼铁都没问题。
可惜现在没有鼓风机,到时候只能拿几根中空的毛竹杆从底下朝里面吹气了。
李俊又转到秦华和凯西那边看了看,姑娘们的进度也非常快,已经捏出了十几个泥杯和泥碗。
与老爷们儿相比,她们的手工活要精细的多,捏出来的泥碗又圆又漂亮,各个都精致的很。
可能是由于多筛了两遍土的缘故,泥碗质地很是圆润细腻。
倘若真能烧制成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李俊和王利民帮着秦华她们将捏好的泥胚晾晒起来,大家都祈祷这次革新了工序的陶器能够烧制成功。
木炭还得冷却一会,李俊也不好意思再去苏敏帐篷。
闲着无聊,于是拿了块肥皂和铁皮匕首去海边修起面来。
说是修面其实就是刮刮胡子。
他之前行李箱里有个电动剃须刀,但是经过这段时间使用早就耗尽电力,成了废品。
铁皮匕首现在身兼多职,既能防身、挖土也能剃须修面。
当然剃须前后都要好好清洗一番才行,否则挖完土再剃须总感觉很别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