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白闻言,心中稍安,知道此次谈判已初见成效。他拱手一礼,感谢林轩的理解与配合,并约定数日后再次会面,共商大计。
数日之后,北越王宫之内,狄天穹听取了林轩的汇报,对东伯夷的诚意表示赞赏。他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必须珍惜。
于是,他亲自修改了部分议和条件,使之更加合理且双方都能接受。
当李慕白再次见到林轩时,双方终于就所有条款达成一致。随着两份相同的议和书被郑重地交换并盖上两国国印的那一刻,两国长达百年的战争阴霾终于被驱散,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曙光。
消息传回东伯夷,拓拔雁激动不已。她站在宫城之上,望着远方渐渐消散的硝烟,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欣慰。
她知道,这一刻的和平来之不易,是两国人民共同期盼的结果。她下令全国欢庆三日,以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欣慰之余,她不禁回想起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漫长道路,其中充满了执着和艰辛。
二十年前,前国王,也就是她的丈夫鲜于丹,由于常年征战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最终因旧疾复发而一病不起。那时,她才年仅十八岁,怀中抱着嗷嗷待哺的儿子拓拨宏(登基后改为随母姓)。
幸运的是,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当时的国师的支持下,她在国葬之日设局,将那些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文武大臣于奔赴葬礼的途中离奇死亡,没有留下任何被杀害的证据。
尽管民间对此事有所传闻,但幸存的大臣们除了心生敬畏,谁敢再多言半句呢?
事后,拓拔雁不仅妥善安葬了这些大臣,还颁布旨意表彰他们的功绩,并对死者家属给予安抚,堵住了众人之口。
岁月流转,和平的果实逐渐显现。北越与东伯夷两国人民开始频繁往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国的边界不再是血与火的战场,而是友谊与合作的桥梁。
拓拔雁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回望,心中充满了感激与自豪。
她深知,自己虽非完人,但在面对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和平与希望。
这份成就,足以让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己执政的这二十多年,应该是励精图治的二十年,也是政绩斐然、可歌可泣的二十年。
回首自己登上权力巅峰的道路,个中艰辛与血腥一言难表。
登基之路,对拓拔雁而言,是一场既孤独又坚定的跋涉。自那日起,她从一个青涩的王后,一步步成长为东伯夷的掌舵人,其间的艰辛与不易,唯有她自己能够深切体会。
登基大典上,拓拔雁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凤冠,面对着满朝文武,她的目光中既有威严也有温柔。
然而,这辉煌背后的暗流,却如同冬日里的寒风,悄无声息地侵袭着这座宫殿。
朝中不乏老臣,他们或是对前国王鲜于丹忠心耿耿,或是对权力更迭心存不满,对拓拔雁这位年轻的女王持怀疑态度。
他们私下里结党营私,试图挑战她的权威,甚至有人暗中策划政变,企图恢复旧制。
面对这些挑战,拓拔雁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她深知,唯有以铁腕手段,方能稳固政权,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于是,她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另一方面,重用那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年轻官员,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她还秘密设立了情报网络,时刻监视着朝中的风吹草动,确保任何威胁都能被及时扼杀于摇篮之中。
在稳固政权的同时,拓拔雁深知,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长期的战争给东伯夷带来了深重的创伤,百姓生活困苦,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于是,她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鼓励农耕,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改善民生。
在她的治理下,东伯夷的田野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时,她还注重教育,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为了促进与北越等邻国的友好关系,拓拔雁更是亲自出访,与各国君主共商大计,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和文化交流协议。
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东伯夷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也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然而,治理国家并非易事,就如同烹饪一道精致菜肴般需要细腻而谨慎的处理。尽管拓拔雁在国内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但她所面临的挑战却远不止于此。
国内暗藏的敌对势力时刻威胁着她的统治,这些势力可能来自于政治、经济或社会各个层面,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内乱,导致她的政权陷入动荡。与此同时,国外的强敌也对东伯夷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寻找机会侵略这个国家。
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北越突然发难,率领大军侵犯东伯夷的领土。面对强敌压境,拓拔雁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决定亲自披挂上阵,亲自指挥军队抵御外敌入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