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
“现在着重说一下这些文臣。”
“在土木堡之变中,死去了六十六位大臣,因为记载的有一些缺失,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知道,这六十六位中有一半的数量是文臣。”
“大多数人认为是南北之争,南方的文人,直接把北方的文人葬送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死去的文人籍贯!”
“兵部尚书?邝埜,湖广宜章人,也就是现如今的湖N人,湖南是属于南方。”
“刑部右侍郎?丁铉,江西丰城人,而江西是南方。”
“户部尚书王佐,海丰人(今山东庆云县),北方人!”
“工部右侍郎?王永和,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人,南方人!”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河北人,北方人”
“翰林院侍读学士?兼阁臣,张益,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人,南方人。”
“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浙江兰溪人,南方人。”
“还有一些就不说了,但南方北方的都有。除此之外,最后的就是一些小官,因为资料的缺失找不到他们的籍贯。”
“所以,要说是因为南北之争,南方人把北方人葬送了,那是说不通的。”
“并且还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除非在大明真的有一个庞大的势力,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赴死,不然怎么可能说得通是南北之争?”
“葬送一个兵部尚书,再送几个侍郎,再送几个学士和阁臣?”
“多大的势力可以这么玩?”
在座的人众人点头,认可了冯建说的话,如果真是南北之争,那确实是说不通。
“如果非要说是南北之争,并且还要找出一个理由来的话,那就只能是一个理由!”
“那些南方的文臣抱着迁都的目的。”
迁都?众人这下才恍然过来,他们一直都忘记了这在明初非常重要的事了。
“如果说是抱着迁都的目的,想让这京师重新迁移回南方的应天,那确实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可能非常小。”
“因为兵部尚书和侍郎,并不是什么小官。”
“他们也不可能心甘情愿的赴死,就为了迁都这个微乎其微的目的。”
“而且南方的文人就真的团结么?怎么可能?”
“南北之争这个东西,其实是因为政治斗争的抱团。”
“但政治斗争这个事情,在需要的时候,南方之分就非常的重要,但不需要的时候呢?”
“你说是南方的?哦,那又如何?朝堂上南方的人少了吗?”
“所以南北之争这个事情,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抱团对抗。不需要的时候呢?谁在乎你是南方的?谁又关心你是北方的?”
“不要把南北之争想的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严重。在需要的时候,它确实是严重。”
“但关乎生死的时候,让兵部尚书和侍郎还有阁臣心甘情愿的为了南方赴死?”
“大家都有各自的利益,并且也都有各自的诉求。”
“至于说弃子?也是不可能的。”
“这些文臣完全可以说是一股庞大的势力,要让这些文臣成为弃子?”
“还是那句话,多大的势力可以这么玩?”
众人也都想象到了,如果真要有这么一股势力潜藏在其中,怎么可能会让朱棣和朱元璋好过?
不然的话,二三十年的时间,这股势力就可以随意的葬送兵部尚书和侍郎?
那这股势力的其他人是什么职位?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怎么可能呢?
现代的大漂亮财阀确实敢这么玩,但那是别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底蕴才让他们敢这么玩。
并且大漂亮还是姓资的国家,不是封建时代那种权力至上王朝。
在封建时代权力至上的王朝,皇帝有权的时候,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就是典型的例子。真的是想杀谁就杀谁,锦衣卫逮到谁,谁就死。
自己想打仗就打仗,朝堂的事全部丢给自己的儿子,其他人都还不敢说什么。
“天湟玉蝶这个东西你们知道吧?”
“在天湟玉蝶皇明本纪之中记载,朱祁镇其实只是带了几千人,然后就匆匆的上路准备御驾亲征。”
“这个记载的有可信度吗?”
“有的,如果朱祁镇真是带了几千人,那完全可以说的通为什么是只准备了两天。”
“并且,也可以说明,大同的军报是什么军报!那就是猫儿庄之战的军报!”
“因为只有猫儿庄之战的军报传来,朱祁镇兴致一起,准备御驾亲征,然后带了几千人,就直接准备赶赴大同。”
“因为那时候第二份七月十五日的战报还没有送来!朝堂上的人都认为大同还有军队,所以就只带了几千人就直接上路。”
“不然的话,几十万人就只准备了两天?”
冯建用扣了扣眼角,觉得这记载的着实有些无语,这是不是把几十万人当成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呢?
知道几十万人排成队列的话,有多远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