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蛮族入侵的消息如汹涌恶浪般冲击着大夏王朝以来,景元帝已多次召集满朝文武齐聚金銮殿,共商应对蛮族的策略。
每一次朝会,气氛都凝重得似能拧出水来。文官们各抒己见,然而所提之策不是求和便是割地。那些主张求和的文官,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求和的 “益处”,称可避免生灵涂炭,以暂时的妥协换取来日的转机,他们口若悬河,仿佛只要一纸和约便能化解这灭顶之灾。而提议割地者,亦是振振有词,大谈土地乃身外之物,舍去些许以保京都安宁,实乃明智之举。武将们则多是满脸愤懑与无奈,虽有少数热血之辈按捺不住,高呼决战,但在兵败的阴影笼罩下,声音显得如此微弱,寥寥数人,难以在这朝堂之上形成气候,根本无法改变大局。
一次又一次的朝会,就在这无休止的争论与推诿中陷入僵局,毫无结果。京都的上空仿佛被阴霾死死笼罩,百姓们在惶恐中度日如年,而蛮族的铁蹄却愈发逼近,每一声战鼓的轰鸣,都似重锤敲击在每一个大夏子民的心间。景元帝面色阴沉,再次端坐于金銮殿的龙椅之上,满朝文武垂首而立,殿内的气氛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文官们依旧老生常谈,主张求和者,依旧堆砌着华丽辞藻,描述着求和后可能出现的虚假 “和平景象”,妄图以卑躬屈膝的姿态换取蛮族的怜悯;提议割地之人,面不改色地权衡着土地与京都安危,仿佛那被割舍的疆土与己毫无关联。武将们虽有几位义愤填膺之士,却也只能在这一片主和的喧嚣中,将握紧的拳头无奈松开,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因力量单薄而难以在这朝堂之上扭转乾坤。
就在这僵持不下、众人皆感绝望之际,三皇子稳步向前,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似踏在这沉闷朝堂的心脏之上。行至殿中,他撩起衣袍,双膝跪地,昂首挺胸,目光坚定地直视景元帝:“父皇,儿臣愿立下军令状!此次与蛮族之战,儿臣定要让其铩羽而归,且绝不满足于仅仅击退他们。儿臣要亲率大军,踏破南蛮之地,让那些肆意侵犯我大夏的蛮人知晓,犯我大夏者,唯有死路一条,绝无生机!”
此豪言壮语一出,朝堂上下顿时如炸开了锅。文官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惊愕与不屑,他们交头接耳,私语中尽是对三皇子的质疑与嘲讽,仿佛在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徒。武将们则大多露出钦佩之色,几位热血将领更是眼中放光,被三皇子的果敢与气魄所鼓舞。
景元帝凝视三皇子良久,试图从他的眼神中探寻出一丝犹豫或狂妄,然而他看到的只有坚定与决心。“老三,你可清楚这其中的凶险?此并非儿戏,一旦兵败,你可知后果?” 景元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
三皇子毫不退缩,朗声道:“父皇,儿臣深知此乃九死一生之战,但儿臣绝非鲁莽行事。儿臣此前暗中筹备,已对蛮族的习性、弱点有了深入了解,且儿臣身边聚集了一众贤能之士,他们为儿臣出谋划策,训练士卒。儿臣有信心,也有能力扭转乾坤,扬我大夏国威!若儿臣有负所托,愿以性命谢罪!”
景元帝微微点头,他深知此刻已无太多选择,或许三皇子真能成为那打破僵局的关键之人。“既如此,朕便准你所请,封你为平蛮大元帅,统领三军,全权指挥此次战事。望你好自为之,莫要辜负朕与大夏子民的期望。”
“儿臣领命!必当肝脑涂地,护我大夏!” 三皇子谢恩起身,转身之际,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目光,有怀疑,有期待,有嫉妒,但他心中只有那一个信念,那就是击退蛮族,反攻南蛮,让大夏重现辉煌。
三皇子携数位热血满腔的武官,风驰电掣般奔赴军营。路途之中,他毫无保留地向众人剖析自己筹谋已久的战略蓝图与详尽作战计划,其言辞恳切,目光坚毅,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仿若熠熠生辉的火炬,而清晰明了的思路则似精准无误的罗盘,令随行武官们原本心底潜藏的丝丝疑虑,如同春阳融雪般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凯旋而归的炽热渴望与磐石般稳固的信心。
待抵达军营,三皇子旋即展现出雷厉风行的行事风范。他亲自深入军营各处,以严苛而不失公正的目光挑选精锐之士,毫不犹豫地淘汰那些力不从心的老弱残兵。继而依据士兵们各自的专长与优势,重新精心编排队伍,力求使每一支小队都能如臂使指,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同时,他亲自督训,强化士兵们的日常训练,或激励士气,或传授技巧,一时间,军营之中弥漫着既紧张凝重又激昂振奋的独特氛围,仿若一张蓄势待发的强弓,只待一声令下,便会射出凌厉无匹的利箭。
消息仿若灵动的飞鸟,迅速传至望海城。程旭闻得三皇子那果敢无畏的抉择,不禁由衷地抚掌赞叹:“此子当真具有非凡绝伦的胆略与气吞山河的气魄,真乃世之英雄豪杰也!” 言罢,他心潮澎湃,转头望向凌风,目光中满含期待:“兄弟,你且看如今三皇子为保我大夏山河,毅然挺身而出,这般高风亮节与深明大义,实在令人钦佩不已。你武艺超群,又心怀侠义,若能前往相助,必可成为他的得力臂膀,一同成就不世之大业。” 凌风本就对三皇子的壮举心怀敬重与赞赏,此刻闻得程旭之言,当即毫不犹豫地点头应道:“程大哥所言极是,我愿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