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有一胜景,名为普陀洛迦山。
普陀山坐落于普陀山岛,四面环海,海拔并不算高,却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山大小寺院数十座,有“南海圣境”“海天佛国”的美誉。
普陀山历史悠久,自隋唐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文学作品,后世有学者搜集关于普陀山诗词,得1572首。
不过,由于海禁,以及舟山军民内迁影响,眼下普陀山香客稀少,僧人亦是不多。因为大部分僧人在朱元璋诏令下带着经书典藏撤回内陆了。在洪武朝,这里只有少量僧人留守。
即便是在大明开国近百年后的正统朝,这里也没有恢复到宋元时期热闹的景象。有些缺乏维护的寺院,许多宫殿、房间坍圮倾颓。哪怕是尚有人留守的寺院,内部也是青苔满阶,一片沧桑之色。
“曾经的第一人间清静地,不料却是如此境地。”
伯颜帖木儿一边参观,一边感叹。他熟知元史,自然对普陀山不陌生。
而且,这里还有元元统二年(1334年)留下的多宝塔,多宝塔集藏、蒙、汉文化于一体,是一座十分精巧的建筑。
“因倭寇而海禁,与因噎废食无异。”朱祁镇毫不客气地批评起了朱元璋,“太祖皇帝虽是英雄,却难摆脱小农思维与时代局限。”
没人接话。朱祁镇说起自家先祖,其他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怎么,朕说得不对吗?”朱祁镇叹道,“朕说得还是轻的。说句不好听的,用苏洵《六国论》那句话概括,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因为纤芥之疾的匪患,就放弃祖先开垦数千年的土地,何其短视?”
“倭寇作乱,为何不主动出击?寇可往,我不可往?”
“好在朕不是短视的人。不然等几百年后被人轰开国门吧。”
“天不生朱祁镇,大明万古如长夜啊……”
……
在荒废的古建筑中探险,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朱祁镇一行走访了普济寺、法雨寺等较大的寺院,与留守的僧人详细了解舟山情况。
终日清修,罕见外人的僧众,对朱祁镇一行也非常热情,不但茶水、斋饭款待,还热情邀请他们入住客房。对朱祁镇提出的关于舟山历史、地理、人文等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寺院历史、现存古建筑的问题,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众位施主,这一片建筑都是始建于五代,具体来说应该是后梁贞明二年。”
白眉老僧指着几座山门、宫殿,对朱祁镇一行说道。
朱祁镇仔细端详起了山门的斗拱,与京师描绘精致却又沉闷呆板的斗拱不同,这里硕大的斗拱均为木材原色,古朴大气,开朗恢弘。
“嗯,这山门、大殿、钟楼鼓楼,都比京师的大殿好看多了。”
“倘若不是师傅指出,在下还以为这是唐构呢,不过五代和唐朝时间距离也不远,建筑风格倒是有些类似。”
后梁和唐朝距离何止不远?唐朝灭亡后,还有很多地方奉大唐正朔呢。
比如入了宗谱的晋王一系,虽是沙陀人,从宗法看却是正儿八经的大唐宗室,而且沙陀和汉人区别也不算大。
倘若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能像刘秀那样再给大唐续上二三百年,宗庙里别把自己祖宗乱封一气,说不定就真是前唐、后唐了。
除了李克用父子,古代还有一个很逗的人,南北朝时期的匈奴人刘渊,不仅继承了汉的国号,即位诏书更是牛批。
他在继位诏书写道:“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威倾中外,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义,多士盈朝。”
拓土攘夷拓的是谁,攘的是谁?自然是他的祖宗了……
相比满大街的明代建筑,五代、宋元的建筑更能给人一种新鲜感。朱祁镇仔细摩挲着这些古建,古柱,古砖,古碑,心中十分感慨。
跟随朱祁镇来的人,要么生长在远东山林,要么生长在草原大漠,在村中长大的李守仁、赵构,已经算是对木构建筑较为了解的人了。
幽静深邃的环境,古意盎然的木构,让所有人如痴如醉。
这里除了建筑,还有一些唐宋、五代的造像。
其中有泥塑,有铜像,有石像。
鎏金铜像大多随内迁回到了大陆,泥塑与石像不好移动,孤悬海外的寺院又躲过了三武一宗,因此古代造像还是很多。
朱祁镇对艺术方面了解不多,只能透过石像,依稀看出犍陀罗艺术与汉文化的融合,而那些惟妙惟肖的泥塑,让他想到了平遥镇国寺,想到了敦煌莫高窟。
“大师,不知这里可有真正的唐构?”
良久之后,朱祁镇施了一礼,向老僧问道。
“有的,施主。”
老僧双手合十,说道:“此去不远的紫竹林,有一座真正的唐代寺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