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尔丽也拉着古塔跪下,学着那七个人的样子,用生硬的汉语说道,“华,力,拿去,我,塔。”
崔力的心软,他扶起所有人对袁华说道,“娃,收下他们吧!都是可怜人。”
袁华也知道,在这片大漠之上,若是没有自己的力量,他和崔力回不去大汉,于是站起来指着星空,对着所有人说道,“让星星作证,今夜我们结为族人!”
刘玉提醒道,“部族要有自己的名字。”
崔力他们看向袁华,袁华想了想,指着所有人说道,“我们走到一起,就是因为不想过奴隶,那我们就叫不奴部,我们部落没有奴隶,我们部落永不为奴!”
刘玉将他的话,翻译为乌孙语,而袁华用康居话告诉古尔丽和老阿拉什,所有人都单膝跪下,大声道,“以星星为证,我等愿加入不奴部,没有奴隶,永不为奴!”
公元108年,六月中旬,在咸海西南二百六十里外的一个野地里,一群失去家园的人们走到一起,组建了一个小小的部落,名字叫做“不奴部”,一共七百一十三人,此时他们要面对的是匈奴的追杀和未知的命运。
在袁华和崔力看来,这就是给所有人一个名字,所有人凑合着一起过日子,相互协作,或者说一起逃亡。
可对于草原上的流民,这就是希望,这就是可以正大光明行走在草原的基础,没有部族的人,会被任意捕杀,会被任意奴役,毫无安全和保证,毫无作为人的尊严可言。
第二天早上,袁华从小小的皮帐篷里醒来,拿起帐篷外的一个破陶罐,准备去湖边打水洗脸的时候,一个族人很开心的挥着右臂,对他说了一句汉话,“不奴部”。
袁华有些莫名其妙,他一边向前走,一边不时有人朝着他笑,用汉语喊着“不奴部”,虽然这些话都说的不标准,但袁华发现这群人很开心,完全没有昨夜宿营时的哀伤。
他寻思着,难道一个名字,就这么重要?他不理解!
二十二人的斥候部队,两人一组,分为十一组,撒开,向着四周而去。
从今天起,队伍要保证至少周围十里地的安全,斥候会形成两圈,以部族为中心,内侧是十里,外层是三十里,所有斥候带上八天的粮食,每五天会有人出发接替,而他们返回。
队伍现在的行进速度不快,因为带着大车,带着这么多马匹,需要给大牲畜留下进食的时间,一天现在最多走五十里地。
沿途皆是被毁掉的部落,到处都是人间惨剧。
不时,有零散的乌孙人过来,他们是斥候发现的,这些人在山上,在草丛里,在山林间,躲过了匈奴军队的屠杀和抓捕,可家园已经没了,现在没有粮食,也居无定所,活在生与死的边缘。
不奴部,成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又走了三天,不奴部的人口增加到了八百人,而最西北面和最北面回来的斥候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消息,“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斥候,我们没敢接近。”
大家商量了一下,只能向西走,先走三天,再看看是不是能向北,打一个左勾拳绕过去。
于此同时,又有斥候回来汇报,有匈奴斥候盯上他们了。
于是,再不犹豫,立刻向西。
同时,不奴部开始设计如何杀掉那些“尾巴”,如果不杀掉这些匈奴的斥候,匈奴骑兵将会很快找到他们。
夜晚,宿营的时候,袁华让人在营地西北外围挖下三条壕沟线,每条壕沟相距两里,壕沟大约有一米七深,三十五米宽,能够让十个战士和二十匹战马进入,用木枝架上在铺上茅草,远处看起来就像三个茅草堆子。
为了让战马安静,准备了大量的草料,让战士一把把慢慢喂,让它们有东西吃,但不能吃太饱。
因为老阿拉什说过,一旦大队伍离开,斥候肯定会进入营地查看,这样能够通过痕迹判断敌人的数量,以及马匹的数量,好衡量需要派出多少兵力。
老阿拉什说道,“有经验的斥候,只要查看营地,就知道有多少人,多少马,敌人一天能走多远?”
第二日清晨时分,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柔和的晨曦洒落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辉。刘玉和崔力带领着众多族人,开始了新一天的行程,他们继续朝着西方前进。
此时,不远处的草丛中,袁华等人正静静地趴伏着,目光紧紧地盯着远方。只见天边的朝霞如绚丽多彩的画卷一般展开,红、橙、黄等颜色相互交融,美轮美奂。而就在这片绚烂的霞光之中,族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
他们首先迅速地拆掉了昨夜搭建的帐篷,将各种物品整理妥当后放置到马背上或牛车上。接着,男人们矫健地跃上高大的战马,女人们则温柔地驱使着牛车,还有一些孩子兴奋地跟随着队伍奔跑嬉戏。
在阵阵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中,大批的马匹和牛车组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这些骏马身姿挺拔,步伐稳健有力;牛儿们则低着头,拉着满载货物的车辆,缓慢而坚定地前行着。
渐渐地,这支队伍越来越远,最终缓缓地消失在了袁华他们的视野之中,只留下一片空荡荡的草原和那依旧灿烂的朝霞。
喜欢大汉与罗马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大汉与罗马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