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
林栋哲自来熟。
“姐姐,这样还看不出来吗?”
林栋哲站了起来,搂着林栋博,两个人的脸贴在了一起。
别说还真像。
“哦,你是……林栋博的弟弟是吧?”
“是啊,是啊,姐姐你吃糕点,这是从苏州带回来的。”
“还有这个…苏州带过来的苹果,可甜了。”
糕点和苹果发挥了最大作用。
林栋博拿着一本书,翘着二郎腿在一边看。
表演吧,他已经等不及观看了。
他这个弟弟啊,就擅长这一套。
“姐姐,听你口音好像是本地人。很了不起哦。”
江南的软言软语,让李彤彤听着很舒服。
“是啊,我家祖上就是北京人。”
“那真好啊,姐姐就不用住宿舍了。”
“你这身裙子真的好漂亮啊,在哪里买的?我想给姐姐买一件。”
李彤彤很诧异。
“你还有姐姐?”
“表姐堂姐而已。”
“我这裙子是姑妈从国外带回来的。”
李彤彤都不好意思了。
“怪不得这么漂亮,国外那就算了。”
“我跟我哥关系很好,姐姐呢?”
……
林栋哲跟李彤彤足足聊了一个小时不重样。
成果大大的有。
就快把人家祖宗十八代打听个遍儿了。
他才准备撤离战场。
打了个响指。
“哥,走吧。”
林栋博把一篇诗集翻地都快掉页儿了。
随后,参观了清华的食堂。1983年清华大学的食堂拥挤,很多学生都站着吃。
更有甚者,把碗筷拿到外面草地上,一边看球一边吃饭。
既缓解了餐厅的紧张,又能娱乐。
林栋博的宿舍是六人间,没有卫生间,一层楼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洗澡得去澡堂。
这就是真实的80年代初清华大学的真实情况。
但百年名校蕴含的文化底蕴,让庄家和林家的人大开了眼界。
“栋哲,看到了吗?清华好不好?”
这也是林武锋肯花钱请假,带林栋哲来这里的目的。
而清华大学真正的优势并非大楼多,而是大师多。
邓稼先、华罗庚、钱学森、竺可桢等等这些大师级别的人,都毕业于清华大学。
“看到了,清华真好。”
“想不想上?”
林栋哲吹了一声口哨,刘海被吹飞了。
“想也没用,反正考不上。”
林武锋把窜上来的火苗使劲往下压了压。
吃饭的时候,林栋哲跟宋莹咬耳朵。
“妈,我都帮你打听好了。她叫李彤彤,家里有两个哥哥,她爸爸在北京市的政府部门工作。她妈妈是个医生。”
“她姑姑出国在国外,她喜欢吃甜食……还有……”
林栋哲嘴巴跟上了发条一样,砰砰砰往外蹦豆子,半句都不带停的。
宋莹看地直发愣,这嘴巴都能赶得上机关枪了。
“停,林栋哲。”
“我知道了。”
一说起学习,林栋哲就掉链子。
除了学习,其他都门清。
“竟然是北京户口,确实厉害呀,还有亲戚在国外。怪不得打扮地那么洋气。”
林武锋哼了一声。
“八字都没一撇的事。”
但这并不耽误宋莹和黄玲八卦。
“玲姐,人家的姑娘可是老北京,姑姑还在国外……”
短暂的一天结束了。
星期一又在校园里待了一天。
星期二原班人马打道回府。
临走前,林栋博给了宋莹一个信封。
“妈,你不是一直头疼林栋哲的学习吗?”
“这封信就是我给你的锦囊妙计。回家之后,你们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再打开。”
“希望你们用不着。”
宋莹很好奇。
“什么东西呀?还不能打开。栋博现在变得神神叨叨的。”
宋莹把信封装到了随身带的帆布包,夹到了户口本里。
身份证是从1984年开始实施。
这个时候只有户口本。
“孩子让你拿着你就拿着呗。我还真希望用不着。”
看了清华之后, 林武锋摩拳擦掌,立志要把林栋哲送到大学。
大专也行啊,好歹也是大学。
宋莹撇了撇嘴。
“唉,我都快那什么驴什么穷了。”
林武锋没敢笑,很自然地接上了一句。
“那叫黔驴技穷。”
同行的庄超英,也是哭笑不得。
“别说你了,我都快黔驴技穷了。”
林武锋觉得不可思议。
“庄老师,这不对呀,我和宋莹没什么教育经验,教不来孩子很正常。”
“你可是附中的教导处主任,多年的教育经验,怎么能这么快认输?”
庄超英苦笑着说道。
“孩子跟孩子不一样。”
当着鹏飞的面儿,他也不能多说。
林武锋乐了,想起来当初庄超英说自己对孩子学习不操心痛心疾首的样子。
跟现在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觉得可笑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