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全诗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诗中既描绘了奇异壮丽的边塞雪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意境清新诱人;又展现了送别的场景和离别的愁绪,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诗人的不舍与牵挂表现得真挚而深沉。整首诗气势浑雄,色彩瑰丽浪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为: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起,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传军令,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 内容解析
描绘边塞环境:诗的开头极力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通过描写狂风怒吼、斗大的碎石被风吹得满地乱滚的景象,展现出走马川一带自然环境的严酷,狂风大作的场景如在眼前。
展现军队出征的状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描写了将士们在恶劣环境下紧张的行军状态。将军夜不解甲,士兵们在半夜行军,兵器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寒风凛冽如刀割人面,体现出军纪严明和战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
表达必胜的信心:诗的结尾“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人推测敌军不敢短兵相接,大军必将在车师西门等待胜利捷报,表达了对出征军队必胜的信心。
2. 艺术特色
节奏明快: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有力,与诗中所描绘的紧张的行军氛围相契合,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军队急速前进的步伐。
夸张手法: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如描写狂风中石头乱走、马毛带雪汗气蒸发后又旋即结冰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边塞的恶劣气候和行军的艰辛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高适也有一首类似的诗:《赴彭州山行之作》,全诗内容如下: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以下是其具体赏析:
首联:“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彭州山的雄伟壮观和秀美景色。峭壁与崆峒山相连,山峰聚集,翠色重叠,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既显其雄浑,又不失秀美。
颔联:“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鸟鸣声婉转悠扬,让人忍不住停下马来聆听;山林的景色宜人,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和机心。此联以动衬静,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纯净之美,足以净化心灵。
颈联:“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描绘了山行途中的野趣。道路上不时有怪石突出,轻柔的藤萝偶尔会拂过行人的衣裳,生动地展现出山路的崎岖和自然的亲近感。
尾联上两句:“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笔锋一转,从赏景的愉悦转入到旅途的劳顿和思乡之情。路途遥远使诗人倍感漂泊之苦,年岁增长让归家之心愈发迫切,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尾联下两句:“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尽管有旅途的愁苦和对归家的渴望,诗人仍选择暂时沉浸于眼前岩峦的美景之中,不愿徒自嗟叹心情的不顺。展现出诗人虽处逆境,但仍力求超脱,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最后的“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以问句结尾,既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又流露出对能共赏美景伙伴的渴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