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靠游说诸侯来显扬名声,他们的策略擅长随机应变。而苏秦遭反间计被杀害,天下人都讥笑他,忌讳学习他的谋略。然而世间流传的苏秦事迹有很多差异,不同时期有类似他这样情况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了。苏秦出身于民间,联合六国合纵相亲,他的智慧有超越常人的地方。所以我罗列他的事迹,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载,不让他独自蒙受不好的名声啊。
苏秦这人是周人,曾师从鬼谷先生。钻研揣摩之术后有所成就,埋头苦读《阴符》。主张合纵,离间连横,曾佩挂六国相印。连周天子都为他清扫道路,家人也都恭敬地伏在地上。苏代、苏厉也很贤能啊,能延续家族荣耀,使亲族受益。
这就是太史公对苏秦,张仪的评价,看起来都不很好,对苏秦持好的观点,但是说张仪的话就有点中肯了,不知你怎么看的?
古时文人对苏秦、张仪的评价褒贬不一,具体如下:
正面评价
孟子的弟子景春:认为张仪等是大丈夫,他们一生气,诸侯就会忧惧,而当他们坐在家中,天下便平安无事.
《战国策》作者:对苏秦评价很高,称其在赵国为相时,抑制强秦,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且不费一兵一卒就让诸侯亲如兄弟.
负面评价
宋黄震:认为前辈所说苏秦约纵使秦兵十五年不敢窥山东,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其所谓“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一人用而天下从”等语,是臆想之辞,绝非事实.
宋鲍彪:指出苏秦志在金玉卿相,其所成就不过是为了向嫂妇夸耀,并非大丈夫所为.
屈原:将张仪视为外交骗子,认为楚怀王不应听信其邪妄之言.
太史公司马迁:称苏秦、张仪为“权变之士”乃至“倾危之士”,认为他们的行为和策略多有狡诈权谋之处.
古时文人对苏秦、张仪的评价角度多样,具体如下:
从才能与智慧角度
肯定其才学智慧:《战国策》评价苏秦在赵国为相时,抑制强秦,使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且未费一兵一卒就让诸侯亲如兄弟,肯定了他的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力.
认可其谋略权变: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们为“权变之士”,肯定了二人的谋略和权变之术,能根据不同形势和对象,灵活运用策略达到目的.
从道德与品行角度
批判其功利性: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行正道,而苏秦、张仪以合纵连横之术游说各国谋取富贵,不符合其道德标准,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指责其诡诈性:扬雄在《法言》中称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为“骗人之术”,认为他们虽有口才和智谋,但缺乏诚信和道德操守,其行为和手段为圣人所厌恶.
从历史影响角度
肯定其推动作用:有观点认为苏秦的合纵与张仪的连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其策略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认为其作用有限:也有文人认为,苏秦、张仪的纵横理论虽在短期内造成了各国的纷争与联合,但从长远看,其合纵连横的联盟并不稳固,难以持久地改变历史走向,作用有限.
合纵
含义:合纵即燕、齐、赵、魏、韩、楚六国联合起来,形成从北到南的纵向联盟,共同对抗西方的强秦.
实施者及过程:苏秦是合纵的主要推动者。他先后游说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指出六国合纵的必要性和秦国的威胁,最终促成六国订立合纵盟约,苏秦担任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目的及影响:目的在于联合弱国抵抗强国,防止秦国兼并。合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国的扩张,维持了六国与秦国之间的战略平衡,使秦国在十五年内不敢轻易出兵函谷关.
连横
含义:连横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后来主要指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实施者及过程: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他游说各国,通过分析各国形势和利弊,劝说其依附秦国。如张仪游说魏哀王时,指出魏国地势平坦、地缘劣势明显,合纵抗秦收效甚微,而秦国强大难以抗衡,从而使魏哀王倾向于连横之策.
目的及影响: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孤立各国以便秦国各个击破,最终实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标。秦国通过连横策略,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六国联盟,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於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季子周人,师事鬼谷。揣摩既就,阴符伏读。合从离衡,佩印者六。天王除道,家人扶服。贤哉代、厉,继荣党族。
喜欢答题:从始皇开始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答题:从始皇开始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