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什么啊,这一次四九城聚会,就我一人不在场吗?我就成多余的了?”
屯里的宁静还没维持多久,村外来拜年的妇女带着孩子们又回来了,屯子里又开始喧闹起来。
“瞧这些肉!”
“那儿还有挂着的鱼呢。”
“猪圈里养了不少猪哦!”
“娘!还有牛和羊呢!”
走进山屯的女人和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个个满脸惊讶。
从山里回来一趟可不容易,早年间也就只有靠山屯的新婚 ** 们每隔几个月或半年才能回家一趟,然而她们对这山屯的变化却是一无所知。更远地方的人,有的人一两年才回来一次,甚至有些要三四年才会出现。今年的初二,不少人都带着孩子回来了,有的人还特意跟家人一同前来探望。
大家都知道王家屯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长白山附近和周边的各个公社基本上都有所耳闻:那个深居于长白山内部的山屯因知青们的到来日益兴盛起来,村民的生活质量显着提升。不仅仅如此,村里竟然设立了识字班教孩子学习,这个消息让人倍感意外。
如果仅限于知青带来的改变还算说得通,在各处知青的故事并不少见。
但识字班又算是什么呢?怎么会在这里有了?
尤其是这种识字班怎么会出现在最偏僻的王家屯?别的山屯都还没有享受到这一福利呢!
于是,对于王家屯的变化感到不满的心情逐渐在各家屯子里弥漫开来。
这次正月十六回去探访娘家人,有些是真的为了回去看望娘家人,毕竟她们是从王家屯出嫁的女儿们。
还有一些人住得很远,平时很少有机会回家,所以这次回来要么是实在没办法推辞了;要么就是听别人说过,怀着特殊的目的来的。
即便他们早就预料到王家屯可能和之前不太一样,但这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带着惊讶,也带着一点点得意的笑容,大家都回到了自己的娘家。还没等到中午,各家就已经准备好饭菜,等待用餐的时刻到来。
久违相聚的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着。长时间未相见的兄弟们迅速重新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就在他们玩闹时,突然听见由山谷前传来的喊叫声:
“快来买啊!甜麻花,新鲜果糖!针、线都有!走过路过别错过!”
孩子们都被吸引过去了。
一个大约六、七岁大的男孩问着那背着货物的男子,
“大毛哥哥,那是在干吗?”
“那是挑货的人在贩卖货物!”
接着,叫做毛蛋的男孩子急忙地奔回家里,并高呼:「爷爷,挑货郎入村了!」。
在屋子里面与已经出嫁的孙女儿闲话家常的爷爷,听见毛蛋的声音便起身说道:
“我出去看看怎么回事。”
“挑货郎进了村子吗?那要赶紧去瞧瞧想要买什么了!”
“真是难得啊!那小伙子已经有整整三年没再来过我们王家屯了!”
老人一边招呼屋子里的人坐好,另一边自己拿上些钱尾随在小孙子身后朝村头走去,其他村民们听到声音也都陆续走出来看挑货郎。
"程跃,你在厨房里面做饭听清楚外边儿的人在喊啥吗?"
辛绣晶在厨房忙着烹饪,听到外头的声音便向屋里大声问。
“听到了,一起去看一看吧。这年代,还有人敢爬山贩卖商品的,不怕被逮起来吗?” 薛成远答完后起身同着正在烹饪中的妻子走出家门查看情况。此时锅里正热着食物,水分充足不必担心糊底的问题。
“你这三年没来我们山屯了,现在怎么又敢来了?”
老队长望着挑货郎问道:“就不怕上山时有人把你举报了,人没了不说,货也没了。”
“王队长好久不见啊!”
挑货郎放下担子,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额头上冒出的汗水。
此时虽是正月天,但外头的温度低至零下二三十度,人的身体却热气腾腾。
“我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上头有了新指示,说是要更好地为山屯的老乡们服务,让供销社定期上山销售商品。”
“你自己清楚供销社那些人是什么德性,一个个像个大爷似的,站都不会站一站,上山更是门儿都没有。”
“供销社的人虽不愿意行动,可总得有个说法,所以以人手不足的理由,向上头建议能否由我们出面代劳。”
“最终县里拍了板,我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现在虽然没有拿国家的薪水,但也算是为民造福嘛!”
在一旁听挑货郎述说的薛成远忍不住笑了笑。这话说得好听,实际上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小买卖,然而若无人告密无人过问,倒是确实便利了不少百姓的生活,毕竟大老远爬一趟山,能挣几分薄利实属不易。
“那不错,今天带了些啥好东西上山?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老队长招呼大家围上来:“不用粮票吧?要是用,我还真弄不来。”
“不用粮票,哪次来不是空着手回来,从来没用过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