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大吼,队伍中所有的三十五岁以上战士,不约而同的站出来。
整齐划一的动作,让人心头一颤。
“你们这是......”
没有任何人回应,出列的战士,皆是目光灼灼的望向台上。
三十五岁,在古代已经算是高龄了吧?相当于现代的五十岁。
独孤华真无语了,特么的,你们要不要搞得那么悲壮?
首先,要不了那么多人去,其次,去了不一定会死。
如果你跑得快点,说不定还能逃生,尽管概率很低。
因为实战中的“东方明”,体积远比实验时的要大,爆炸波及范围理论上可以达到200步以上。
而弓箭,通常射击距离是100步左右,火箭则会更低。
“按顺序,上来三十个。”
为了防止意外,通常要多派些人同时射火箭,点火。
前面提过,必须要等到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9.5%的时候,这个时间点火才会引发最猛烈的爆炸。
无论是多一秒,或是少一秒,都无法做到极致的破坏力。
这也属于“东方明”火器的缺陷之一,不过瑕不掩瑜,能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逆天存在了。
一共三十位甘愿牺牲的勇士们上台。
独孤华郑重其事的嘱咐道:“记住,当青铜圆球落地摔碎的时候,立即在心里默数二十个数,结束时务必第一时间射出火箭。”
“知道了!”三十一位“死士”认真的点点头。
为了不暴露战术,所以没有选择统一发号施令,并且除了他们,还会安排更多人射火箭,只是目标不一样。
没有被选上的35岁以上战士,遗憾的低下头,看得出来,他们也很想去。
明知大概率有去无回,为何都会争先恐后的,心甘情愿的,义无反顾的去做呢?
或许,这就是信仰之力吧。
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敬礼!”,站在台下的勍军战士们,不约而同立正站好,向台上那三十一名勇士,报以最崇高的敬意。
独孤剌真等人亦是双眼通红,缓缓的举起右手,回了一礼。
随后,他们穿上锁子甲,整装待发,双手紧握弓箭。
有部分人,还是第一次穿这么好的甲胄,或许,是最后一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在马其顿奥赫里德城池外面的大平原中,有两队人马遥相对望。
微风吹过两军战士的耳边,吹起他们每个人的发丝。
高高举起的罗马旗帜,与勍军旗帜,隔空对峙。
所有人的呼吸都沉重了几分,你以为罗马军人就不怕吗?
他们很怕的,因为每次战斗,罗马军团的死伤人数都比勍军要多。
具体差异多少,无人知晓,只有元老院的人心里清楚。
“盖乌斯,下令吧。”
“好。”盖乌斯阴沉着脸,“这一次,必须要把这群勍人,全部赶出去!”
“不能再拖了!”
在两国发生第一次战争之前,如果有人跟他说,打了五次战斗,勍人还剩下三十万,盖乌斯绝对会给那人一巴掌。
可这就是现实,但凡勍朝的补给线没有那么远,罗马军团早就完蛋了。
无论如何,主场作战同样是一种优势。
“列阵!”
罗马军团的战士们举盾举枪,做好防御姿态。
五次战争,他们大都是防守方。
或许是因为,罗马的战术就是这样。
不得不承认,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马其顿方阵确实很好用。
不需要高高举起10米长枪,只需要架在前排队友的肩上,可以省掉很多力量。
网上总有一种说法,什么马其顿方阵,不过是一群靶子罢了。
如果打亚历山大大帝还能输的,明天提头去见秦王。
这个假设,其实也没错,但前提建立在,主场在秦国边境。
因为弓箭数量有限,而马其顿方阵又是个个身着重甲的步兵,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弓箭,才能造成摧枯拉朽的灭杀。
先前勍军确实打得很爽,一直射箭一直爽,让那群移动缓慢且扎堆的罗马重装步兵吃尽了苦头,伤亡极其惨重。
然而,军备补给速度太慢,渐渐地,弓箭不够用了,而罗马靶子是越来越多。
那怎么办?只能向秦军好兄弟去借箭啊。
罗马军团可不会放任你休养生息,他们趁着勍军军备不足的时候,毅然决然的发动了第三次,第四次大规模战争。
勍军只能被迫放弃先前占领的马其顿城池,且战且退。
罗马从来都不深追,他们也怕遭遇埋伏,迦太基就曾经靠着埋伏杀了他们5万人,真怕了。
在敌军极度怂的情况下,你是拿他没办法的,勍军有许多战术都无法施展。
第五次勍朝与罗马战争,双方都下了极大的赌注。
是成是败,是进是退,是去是留,且看今朝!
......
“纳卡,忽拉!”
“罗马,万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