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丰年随即继续阐述:“其二,宣德三年间,由皇帝亲自主导监督打造这批铜炉,所用模型皆出自皇室顶尖画工之手,技艺之精妙自不待言。”
他指着炉子说,“观乎其制造技艺,精雕细琢,仿若艺术品。
若乃伪作,焉能至如斯境地?”
杨建设笑问:“只有这些吗?”
于丰年回答:“难道不足以确凿证明其真?”
“远非足够!恕在下直言,大掌柜您可能误判了。”
杨建设回应,并引起一阵惊呼和不满,“嘿呀!”
旁观者纷纷谴责,认为杨建设是在捣乱,“这孩子不认输!”
“简直胆大包天,敢质疑大掌柜的观点。”
“真是嚣张,太嚣张……”
人们愤怒地质视着他。
旁边的刘海忠(人称‘二爷’)说:“建设,赶快向大掌柜道歉。”
而何雨柱劝阻道:“不要胡来啦,还讲不讲理?大掌柜哪能判断错误?”
另一位许大茂斥责道:“信口雌黄,咱们的面子全被你丢光了。”
杨建设连声道:“好,好,好……”
然而,于丰年并未生气,反而笑着说:“你倒是说说,为何这件器物便是赝品?若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老夫将向社区管委会举报你。”
杨建设并不介意:“大掌柜,我可以近距离查看此物吗?”
得到同意后,工作人员取过炉子递给他。
因铜材质坚硬,即使摔在地上也不会损坏,故而不担心拿出展示的风险。
与之相对,如果是《清明上河图》这样的脆弱艺术品,则绝不能轻易展露人前。
将铜炉握在手中,轻轻触摸后,杨建设开口道:“每一文物背后皆承载着其时代的印记,华夏五千年璀璨文明孕育了许多宝物。
身为继任者,我们应该谨慎从事,辨别真伪,以期保护真正的艺术品免遭尘封,避免伪劣之物混淆视听。”
此话令于丰年冷哼不已,杨建设显然在讽刺他断言有误。
“勿谈空话,实话直说吧。”
他对杨建设说道。
随后,杨建设指指铜炉的把手,询问道:“大掌柜,您可知道,宣德炉的设计参照的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宋朝!”
于丰年答。
“对极了。”
杨建设应道:“实际上,宣德炉是对宋代风格的一种仿制,每一件都是精品,其中包括各种样式的把手设计。
这尊炉子上的把手形似方天画戟的一部分,但此形态并非宋代特征,反倒更像是源于战国时代的作品。”
于丰年轻轻一怔,仔细端详片刻,面色苍白。
直到此时,杨建设的解说才让他醒悟,这一细节确与宋代的艺术风貌不符。
思索片刻,于丰年辩解:“战国在前,宋代在后。
假设宋代仿制战国作品,并且宣德炉又模仿宋代之作,这也完全合理。
仅凭这一点,难以证明它是复制品。”
杨建设笑着反驳:“作为鉴定专家,应当严谨从事。
当您未完全确认此件是否确实源于宋代的情况下,便匆忙定性为宣德制品,是否显得过于草率?”
于丰年无言以对,“我...”
于丰年无话可说。
如果不确保真假,就轻易断定,这确实是不合格的鉴定专家应为的行为。
杨建设接续道:“另一处疑问在于,此物色彩过于鲜明,过于亮眼,不够稳重。
这与明宣德帝的性格不符。
考虑到他耗费巨大成本制造宣德炉,必定对制作工艺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
试想你是宣德帝,你会选择花哨的东西还是倾向于更为内敛的设计?”
这……
于丰年轻声回应:“即便宣德帝追求简约,但如此作品,必将成为流传后世之作,色泽鲜明或许更符合作品欲求展现的艺术效果,这一点你难道没有想过吗?”
杨建设微微一笑:“请你看那些金色和银色斑点,正是因为加入了金、银等材质,所以才会有这种光影效果出现。
若使其色泽更加亮丽,不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吗?”
“有理……”
于丰年再次沉默,他开始重新评估对杨建设的看法。
虽然年纪轻轻,但对于宣德炉却非常精通,并且能够从细节之处做出精确诊断,这是许多资深鉴定师难以企及的能力。
“怎么回事?”
“该不会是真的赝品吧?”
“绝对不可能,我们掌柜的眼力可是经过考验的。”
旁观众人窃窃私语。
周围的人互相交换目光,个个面露疑惑。
杨建设与于丰年的专业对话如同天书般难解,让外行人完全听不明白。
杨建设继续点评道:“还有一点就是,这个铜炉整体给人一种缺失岁月沉淀的感觉。”
“其次,手感并不细腻光滑,正品宣德炉触摸时应当犹如婴儿肌肤一般润滑。”
听着这话,于丰年冷汗直冒。
他清楚记得文献上描述过,真品宣德炉触感就如同婴儿之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