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家是汝南大族,作为故司隶校尉应奉的儿子,应劭传承家学称得上当世大儒。在泰山郡守任上击败过青州黄巾军,因为曹操父亲在境内被杀弃官逃到袁绍这里。袁绍授他军谋校尉的虚职没什么实权,没事做就在家里教育子侄,给《汉书》作注顺带写写地理书《风俗通》;听说最近受朝廷诏命又开始撰写《汉官仪》。
应该是接到袁绍的传信,刘琰直接就见到了应劭。虽然成功拜师,然而应劭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叫侄子应玚拿来一张纸叫刘琰写名字。
这是刘琰第二次拿毛笔在纸上写字,写完应劭拿起来一看眼睛瞪的溜圆,甩手留下一句先练字就走了。应玚拾起地上的纸安慰道:“没事,开始都这样,慢慢练习。”
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走过来翘起脚看几眼,笑嘻嘻凑到刘琰耳前压低声音:“诚呆哉。”
应玚一把将小孩拽过来护在身后脸上陪着笑拱手道歉:“舍弟应璩,多有得罪还望海涵。”
袁绍的面子很大,刘琰和应玚应璩一同算做嫡传弟子。除了雇佣一些抄写文员外应劭也没有其他弟子,吃住都在应劭安排的后院单间。应劭这里按说不穷,可偏偏要求三餐吃素,这家人饭量少刘琰根本吃不饱,忍饥挨饿五天回一次家才能好好吃顿肉解馋混饱。
汉代儒门传承特有一套制度,先有师法而后传承家法,家法由师法而生,任何一个经学家有了师承就算具备师法,学业有成自成一家,弟子传承便有了家法。
所谓“先有师法而后自成一家,师法溯其源,家法衍其流是也。”
所学能被称为家法就代表老师非同一般,不说开山立派也得是自成一家,首先要继承和精通师法达到专项传祖莫或讹杂的地步;二一个具备过人本领,自有一套学习理论和独到见解被学术界认可。
师法家法密不可分,奏对用师法展现渊源,察举看家法追溯流派。师法可以理解为按统一教材授课,学习相对要简单一些,刻苦学习总能达到精通,到这一步做个教授给孩子开蒙没问题。
家法就是家族的私有传承,汉代没有背叛师门这一说,一旦到了教授家学这个地步,终身就算那个学派的人了。但是不反对再次拜师求教,一派家学不可能涵盖所有,学者们鼓励多拜老师多学多得。
应劭师从李固一派,马融是古文经学派,李固是今文经学派。汉代经学从李固与马融一代开始矛盾越来越大,两派存在严重分歧。
简而言之两派分歧之一是对孔子的态度,古派认为孔子是收集者,复述者扮演导师的角色,其言行可以研究思辨但教义不容置疑,具强烈的排他性,独断性,自大且有宗教化趋势;
今派认为孔子圣人,圣人登霄初步具备神性,将孔子拔高与世俗分离,差别就在这里,中国人对神只充满了实用主义,上午信财神中午就改拜灶王爷,天上神仙千百个孔子算老几,这样就将儒家经典变成同诸子百家一样的普通学术,儒家经典可以改变引申甚至更新重立。
分歧之二是对经文典章的理解,古派主张训诂,对经典咬文嚼字引申注解;今派注重章句,引申注解必须结合文献的背景和写作结构进行逻辑思辨,这个分歧导致双方对于经典文献的解释截然不同。
两个根本矛盾久而久之,造成不可调和的冲突,仗着胆子胡说有一点儿类似天主教与新教的关系。老师有言在先此生只有你们三个徒弟,今派仅存师徒四人,学不好就是犯罪。
先是开宗鼻祖李固遭梁翼迫害被杀,门生故吏牵连颇多,今派遭受第一次打击;其后两次党固再次遭受沉重打击,至今已然没落只余应劭一家传承苟延,这也是袁绍放心把刘琰交给应劭的原因。
初级课程主要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刘琰除了《诗经》 其余学得一塌糊涂,学不好就挨打,每次观摩挨揍应璩小脸煞白跟着打哆嗦。
进阶课程包括《论语》《孟子》《老子》,今派《十三经注疏正义》,最重要的是李固着作《德行》,里面表章奏议、对策、教令、记铭林林总总十一篇。
要命的不在课本,今派要求活学活用,不光要展开申论,专题型,论辩型,综叙型,综合型各类论文没完没了,应劭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写成果论文,自己懒得写竟然要求学生写,不满意还连打带损,就没见过这样丧心病狂的老师。
学完这些才算入门,秘传家学自此开始,汝南应氏主攻法学,可不是简单学习法律条文,一本《春秋断狱》作纲,《律疏》《律记》《刑明解释》做辅助,通过逻辑文化研究理论,从制度层面剖析法律观,形而上学达到哲学层次。
这不但要求学生知识扎实,具备很高的逻辑思辨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压抑本我升华自我投射超我,以超然客观的状态,静止的孤立的片面追求主观上的哲学境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