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二年(1568 年),这一年,对于我这个在京城街头讨生活的老乞丐阿福来说,注定是充满了期待与观望的一年。自从“隆庆开关”带来了一丝新气象后,百姓们对生活的期望也逐渐提高。而这一年,高拱主导的改革又在朝廷上下轰轰烈烈地展开,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这场改革,大家都好奇地想看看,这改革到底能带来啥效果。
年初的京城,依旧是热闹与繁杂并存。我还是守着城门口的老位置,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听着他们谈论各种消息。这几日,人们口中出现最多的名字便是高拱。
“听说高拱大人要搞改革了,也不知道会改成啥样。”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人皱着眉头说道。
“是啊,这朝廷隔三岔五就有些新举措,也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真的让咱们老百姓得些好处。”旁边一个老者附和道。
我虽不太懂朝廷的那些大事,但从人们的话语中也能感觉到,大家对这次改革既充满期待,又有些担忧。高拱,我从一些过往的交谈中略有耳闻,他是朝廷的重臣,素有才能和谋略。如今他主导改革,想必是想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高拱改革的具体内容逐渐在街头巷尾传开。我从一些官员和文人的谈论中了解到,高拱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考核制度,旨在选拔真正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员。据《明史·高拱传》记载,高拱认为“吏治之弊,莫甚于姑息”,因此主张对官员严格考核,“考语必真,毋以虚辞相罔”。这意味着那些尸位素餐、贪污腐败的官员将难以继续在其位。
“高大人这次可是动真格的了,以后那些只知道混日子的官员恐怕没那么好过了。”一个在衙门当差的小吏说道。
“是啊,要是真能把那些贪官污吏都清理出去,朝廷的风气肯定能好很多。”另一个人点头赞同。
在经济方面,高拱继续推行一些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巩固“隆庆开关”带来的成果。他主张减少对商人的限制,降低商业税,鼓励商品流通。这一举措对于那些靠买卖为生的商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高大人这政策好啊,以前做生意,税赋重,关卡多,现在好了,负担减轻了,我们的生意说不定能更红火。”一个布商兴奋地说道。
“希望这政策能一直落实下去,让我们这些小商人也能多赚点钱,过上好日子。”旁边一个卖杂货的小贩也满脸期待。
在军事上,高拱也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当时,北方的蒙古部落依旧是明朝的一大威胁。高拱重视边防建设,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加强了对边境的防御。他还积极推动与蒙古的贸易往来,试图通过经济手段缓解边境的紧张局势。
“高大人任命了一些有经验的将领去守边境,听说还准备和蒙古人做生意呢。要是能成,咱们边境的百姓就能少受些战乱之苦了。”一个经常往来边境的商人说道。
“是啊,希望这办法能行,让边境安宁下来,大家都能安心过日子。”一个老者说道。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京城的街头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一些官员的作风明显改变,衙门的办事效率似乎也提高了。以前那些推诿扯皮、拖延办事的现象少了很多,百姓们去衙门办事,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重重。
“现在去衙门办事,比以前好多了。那些官老爷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刁难人了,事情办得也快。”一个去衙门办理户籍手续的百姓说道。
“看来这改革还是有点效果的,希望能一直保持下去。”另一个百姓说道。
在商业方面,市场更加繁荣了。随着商业税的降低和限制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活跃起来。街头的店铺更多了,商品种类也更加丰富。以前一些少见的商品,现在也能轻易地在市面上看到。
“你看,现在这街上的东西可真多,都是因为这改革,商人们有了积极性,我们买东西也方便了。”一个妇人一边挑选着布料一边说道。
“是啊,这日子好像越来越有盼头了。”旁边的丈夫笑着回应。
在边境地区,改革的效果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与蒙古贸易的开展,边境的贸易市场日益繁荣。许多百姓开始参与到边境贸易中,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边境的紧张局势也有所缓和,百姓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担惊受怕。
“现在边境安稳多了,我们能安心种地、做生意。听说还有不少蒙古人也来这边做生意,大家相处得还挺好。”一个从边境回来的人说道。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高拱的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一些官员担心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影响,对改革阳奉阴违,甚至暗中阻挠。
“有些官员表面上支持改革,背地里却搞小动作,想破坏改革。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一个对朝廷局势比较了解的文人气愤地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