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风云变幻,局势动荡不堪。袁世凯倒台之后,整个国家仿佛从一场噩梦之中渐渐苏醒,却又陷入了新的迷茫与混乱。
此前,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倒行逆施,其称帝之举引发了全国上下的强烈愤慨,护国运动随之风起云涌。在护国军以及各界爱国力量的顽强抗争下,袁世凯内外交困,最终被迫取消帝制,可他的种种恶行已然将国家拖入了更深的泥沼。国内政治秩序一片混乱,北洋军阀内部各派系失去了袁世凯这个“核心”,开始争权夺利,割据一方,妄图瓜分地盘,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使得战火在多地燃起,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经济方面,连年的战乱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横征暴敛,让民族工商业遭受重创,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传统农业也因为战乱破坏、苛捐杂税而萎靡不振,粮食产量锐减,百姓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苦不堪言。
据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丙辰岁,袁氏既倒,然国中未得安宁,军阀混战,政令难通,民生凋敝,有志之士咸望重整山河,再造共和之盛景,然道阻且长,艰难万分也。”可见,袁世凯的倒台并未即刻给中国带来和平与稳定,反而是开启了一段更为复杂、艰难的时期,各方势力角逐,国家急需重新寻找前行的方向。
葛明,时年四十出头,是一位经历过诸多风雨的革命志士,性格沉稳且极具洞察力,对国家命运始终怀揣着深深的忧虑和强烈的责任感。早年参与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以及护国运动,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主共和的理想拼搏,身上留下了多处战争的伤痕,可他那颗为国家谋复兴的心从未改变。
年初,葛明身处北京。这座曾经象征着权力中心的城市,如今却弥漫着一种惶惶不安的气息。街头巷尾,人们谈论的都是袁世凯倒台后的局势变化,各路军阀的动向,以及未来国家的走向。葛明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刻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自己必须要有所行动,哪怕力量微薄,也要为国家的安定出一份力。
葛明凭借着自己在革命过程中积累的人脉和威望,与一些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频繁相聚,商讨如何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推动民主共和的真正实现,遏制军阀混战的局面。他们常在一些隐蔽的场所,如破旧的茶馆后院、偏僻的书局阁楼等地碰头,每次见面,气氛都凝重而严肃。
“如今袁世凯是倒了,可这北洋军阀们各自为政,打来打去,受苦的还是咱老百姓啊。咱们得想办法让他们放下武器,坐下来好好谈谈,共同为国家的建设考虑呀。”一位年长的学者模样的人忧心忡忡地说道。
葛明皱着眉头,轻轻叹了口气:“谈何容易啊,这些军阀眼里只有地盘和权力,哪会轻易听咱们的。不过,咱们也不能就这么看着不管,得先从舆论入手,唤起民众的觉醒,让大家都明白国家现在的困境,给军阀们施压才行。”
众人纷纷点头,于是,葛明开始投身到宣传民主共和理念、揭露军阀混战危害的工作中。他撰写文章,通过一些还在坚持正义的报社发表,言辞犀利地批判军阀们的自私自利,呼吁各界团结起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他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许多普通民众看后,对当下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纷纷表示支持葛明等人的主张。然而,这也引起了一些军阀的不满和警惕,他们视葛明为眼中钉,肉中刺,开始对他进行暗中监视和威胁。
有一回,葛明像往常一样去报社送稿件,刚走到报社门口,就感觉有人在跟踪自己。他不动声色地走进报社,将稿件交给编辑后,从报社的后门悄悄离开,然后七拐八拐地走进了一条小巷子。可那跟踪的人似乎很熟悉这一带的地形,依旧紧追不舍。
葛明心里明白,自己怕是被军阀的人盯上了,他加快脚步,看到旁边有一家杂货店,便一闪身躲了进去。杂货店的老板是个热心肠的人,见葛明神色慌张,忙问发生了什么事。葛明简单说明了情况,老板二话不说,将葛明藏在了杂货堆后面,用一些麻袋遮挡住。
没过多久,那几个跟踪的人来到杂货店,恶狠狠地问老板:“有没有看到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男人进来?”
老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摇摇头说:“没看见啊,我这忙着做生意呢,哪顾得上看别人呀。”
那几个人在店里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异常,这才骂骂咧咧地离开了。葛明躲过一劫,对老板千恩万谢后,便更加小心谨慎地继续自己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阀混战的局势愈发激烈,战火蔓延到了更多的地区。葛明意识到,光靠舆论宣传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作为,尝试调解军阀之间的矛盾,哪怕只能争取到短暂的和平也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