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光绪十四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关键阶段,在经历了多年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学习与借鉴后,北洋水师终于成军。这无疑是清政府在海防建设上的一大壮举,承载着国人抵御列强海上侵略、扞卫国家海疆主权的殷切期望。然而,在看似强大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一方面,组建水师耗费了巨额的财政开支,使得本就紧张的清政府财政更加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尽管战舰多购自国外或仿造西方先进样式,但在核心技术、军事人才培养以及后续的维护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国内的工业基础薄弱也限制了水师军备的自给自足能力。可即便如此,北洋水师成军后的首次实力展示,还是让国人看到了一丝希望,让世界为之侧目,成为当时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光绪朝北洋水师成军志》记载:“十四年,北洋水师成军,战舰罗列,炮声震海,水兵严整,军威赫赫。其战舰购自外洋,或仿西法自造,皆为利器,水师将士日夜操练,技艺娴熟,诚为吾国海上之劲旅,足以镇外敌,保海疆,扬国威于四海也。”从这段文献资料里,能真切感受到当时北洋水师成军时的壮观场面以及人们对它寄予的厚望。那一艘艘威风凛凛的战舰整齐排列在港口,钢铁的舰身、巨大的火炮彰显着强大的战斗力,水兵们身着整齐的制服,精神抖擞地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日常的操练一丝不苟,仿佛已经做好了随时应对海上来敌的准备,让看到的人们都坚信它能够成为守护国家海疆的坚实屏障。
阿才,是个性格坚毅又极具爱国情怀的年轻人,自从之前经历了生意场上的波折后,他越发觉得国家若想要真正强大起来,军事力量的保障必不可少。所以当听闻北洋水师招募后勤保障人员的消息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着自己之前在外面闯荡积累的一些办事经验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顺利地被录用了,随后便被分配到了威海卫基地,负责战舰物资的运输与调配工作。
初到威海卫基地,阿才就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到了。港湾里,北洋水师的战舰一艘艘静静地停靠在那里,那庞大的身躯、高耸的桅杆,仿佛海上的巨兽一般,散发着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势。阿才看着这些战舰,心里满是激动与自豪,他知道,自己即将要为守护这些强大的战舰出一份力了,这可是关乎国家海防安全的大事啊。
阿才的日常工作虽然琐碎,但却十分重要。每天,他都要和工友们一起,将从各地运来的煤炭、弹药、零部件等物资,按照不同的种类和数量,搬运到指定的仓库进行妥善存放,然后再根据战舰的需求,及时准确地将物资运送到相应的战舰上。有时候,为了完成一次物资调配任务,他们需要在码头和战舰之间来回奔波无数趟,肩扛手抬,累得满头大汗,但阿才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他总是觉得,只要战舰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外敌,自己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一次,北洋水师接到命令,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海上演练,以此来展示实力,震慑那些对中国海疆虎视眈眈的列强。阿才所在的运输队也接到了任务,要跟随舰队出海,保障演练过程中战舰物资的及时供应。当舰队缓缓驶离港口,驶向辽阔的大海时,阿才站在运输船的甲板上,望着那一片湛蓝的海面,心中的豪情壮志也被点燃了起来。
演练开始后,只见战舰们迅速变换着阵型,一艘艘战舰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执行着各种战术动作。火炮声此起彼伏,炮弹在海面上炸开,激起一道道高高的水柱,那场面别提多壮观了。阿才在一旁看得热血沸腾,他为自己能够参与到这样的盛事当中而感到无比骄傲。外国的一些使节和武官也受邀前来观看此次演练,看到北洋水师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后,他们纷纷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私下里交头接耳,不住地称赞。阿才听到这些称赞的话语,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国家这些年在水师建设上的努力没有白费,咱们中国的海军也能在世界面前扬眉吐气了。
然而,随着演练的持续进行,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有一艘战舰在进行火炮齐射后,其中一门火炮出现了故障,无法继续发射。阿才他们接到通知后,赶忙将备用的零部件运过去,协助战舰上的维修人员进行抢修。在抢修的过程中,阿才发现,原来这门火炮的一个关键零件损坏了,而这个零件是从国外进口的,基地里的备用零件数量有限,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损坏情况,后续的维修就会变得很麻烦。
这件事让阿才心里隐隐有了一丝担忧,他意识到,虽然北洋水师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在很多关键的地方,还是依赖着外国,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比如战争爆发,国外切断了零部件的供应,那战舰的战斗力可就要大打折扣了。回到基地后,阿才把自己的担忧跟管事的说了,管事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咱们国家的工业基础实在是太薄弱了,这些先进的战舰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咱们自己生产不了这些关键的零部件啊,只能平时多储备一些,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